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课题通过对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骨科老年患者脊柱术后出现并发症的部分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观察血塞通注射液对老年患者脊柱术后并发症的影响,初步得出血塞通注射液具有减少老年患者脊柱术后并发症的疗效,从其药理作用、干预因素中阐述其作用机制。对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做出临床评价,为以血塞通注射液为代表的活血化瘀类中药在骨科术后的应用提供理论支持,从而更好地发挥中医药治未病思想对临床的指导作用,有效预防老年患者脊柱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方法:收集2010年3月到2012年6月期间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骨科行脊柱手术治疗的老年患者病历,年龄范围在65~75岁,按照纳入标准,将符合条件的病历142例随机分为两组:血塞通组(n=72例)和对照组(n=70例),对照组为术后常规输液治疗,血塞通组是在常规治疗上辅以血塞通注射液静滴(血塞通注射液400mg+5%GS250ml)每日1次,疗程为7~14d。统计两组老年患者脊柱术后出现心律失常、心绞痛的例数、术后切口愈合情况、术后发热情况、血压、脉压及脉压指数等数据,统计分析相关数据后得出结论。结果:1.我院骨科老年患者行脊柱手术后出现的并发症依发生比例由大到小依次为:术后发热、胃肠不良反应、切口愈合不良、心绞痛、心律失常、术后谵妄及静脉血栓等。其中术后发热占57.0%、胃肠不良反应占23.9%,切口愈合不良占21.]%、心绞痛占13.4%、心律失常占7.7%、术后谵妄占4.9%、静脉血栓占2.1%。2.两组患者术后切口愈合标准、愈合时间的比较,P<0.05,有统计学差异。其中血塞通组中切口Ⅰ/甲愈合64例、 Ⅰ/乙愈合8例;对照组中切口Ⅰ/甲愈合48例、Ⅰ/乙愈合22例,其中血塞通组中切口出现2例脂肪液化、2例缝线反应、4例皮下硬结;对照组中出现5例脂肪液化、6例缝线反应、11例皮下硬结;血塞通组颈椎平均愈合时间为6.67±0.72天、腰椎平均愈合时间为13.93±0.42天;对照组中颈椎平均愈合时间为7.83±0.76天、腰椎平均愈合时间为14.43±0.92天。3.两组患者术后发热例数比较,血塞通组为39例、对照组为42例,经统计学分析,P>0.05,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术后发热患者术后前三天的体温均值、体温峰值均值及体温波动均值比较, P<0.05,有统计学差异。其中血塞通组术后平均体温为38.23±0.32℃、体温峰值均值为38.41±0.25℃、体温波动均值为1.1±0.31℃;对照组术后平均体温为38.39±0.49℃、体温峰值均值为38.82±0.34℃、体温波动均值为1.5±0.43℃。4.两组术后出现的心血管意外事件的比较,P<0.05,有统计学差异。其中血塞通组中,未发生心血管意外63例,发生心血管意外9例,其中心律失常3例,占4.2%,心绞痛6例,占8.3%;对照组中,未发生心血管意外49例,发生心血管意外21例,其中心律失常8例,占11.4%,心绞痛13例,占18.6%。5.两组术后前三天平均血压、脉压及脉压指数的比较,P<0.05,有统计学差异。其中血塞通组术后前三天平均收缩压为103.23±11.00mmHg、平均舒张压为71.05±9.72mmHg、平均脉压为27.19±6.69mmHg、平均脉压指数为0.24±0.05;对照组则分别为113.99±16.68mmHg.75.13±12.09mmHg.42.49±16.60mmHg.0.31±0.11mmHg.结论:1.我院骨科老年患者行脊柱手术后出现的并发症依发生比例由大到小依次为:术后发热、胃肠不良反应、切口愈合不良、心绞痛、心律失常、术后谵妄及静脉血栓等。其中术后发热占57.0%、胃肠不良反应占23.9%,切口愈合不良占21.1%、心绞痛占13.4%、心律失常占7.7%、术后谵妄占4.9%、静脉血栓占2.1%。2.血塞通组患者切口愈合标准优于对照组,具体表现在血塞通组较之对照组发生切口愈合不良事件(脂肪液化、缝线反应、皮下硬结)的比例较低;血塞通组患者切口愈合时间较对照组短。得出结论:血塞通注射液有促进老年患者脊柱术后切口愈合的作用,能减少切口愈合不良事件的发生。3.血塞通组术后发热例数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但是血塞通组中术后发热患者体温均值、体温峰值均值及体温波动均值较对照组小。得出结论:血塞通注射液虽不能减少术后发热例数,但可以降低术后发热的幅度,从而减少术后发热对机体的损害。4.血塞通组中术后出现心律失常、心绞痛的例数较对照组少。说明血塞通注射液可以减少老年患者脊柱术后心血管意外的发生。5.血塞通组术后前三天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及脉压指数的变化较对照组小,说明血塞通注射液可以降低老年患者脊柱术后血压的波动,使血压更趋于稳定,缩小脉压值,从而减少术后心、脑血管意外的发生,这也是血塞通注射液能提前干预心、脑血管意外发生的机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