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癌症的光动力学治疗方面,酞菁由于结构和组成明确、质量指标易于控制,并可以通过引入不同的取代基而获得优良的光物理化学性能,被认为是最有希望的新一代光敏剂。针对亲水性酞菁光敏剂有利于在体内的转运,本文用DBU液相催化法在酞菁环上引入磺酸基取代的苯氧基,得到了水溶性良好的酞菁化合物。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以4-硝基邻苯二腈和对羟基苯磺酸钠为原料,通过亲核反应合成邻苯二腈碎片,采取DBU液相催化法合成出了四种未见文献报道的新型水溶性酞菁:四-β-对磺酸苯氧基锌酞菁(PhSPcZn)、四-β-对磺酸苯氧基镍酞菁(PhSPcNi)、四-β-对磺酸苯氧基钴酞菁(PhSPcCo)、四-β-对磺酸苯氧基酞菁(PhSPcH2),并运用核磁共振、红外吸收、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以及元素分析法进行了结构表征。(2)化合物的溶解性研究表明,对磺酸苯氧基的引入,使得各种酞菁在水中均具有很好的溶解性;中心金属离子对溶解性有一定的影响,锌酞菁在溶剂中的溶解性比镍、钴酞菁和无金属酞菁的溶解性好。(3)对磺酸苯氧基的引入,使得酞菁的最大吸收峰与无取代酞菁的最大吸收波长相比较,均有不同程度的红移;随中心金属离子的d电子数的增加,金属酞菁的λmax红移;随溶剂极性增大,酞菁的λmax红移。(4)对磺酸苯氧基的引入,使得酞菁的荧光发射光谱与无取代酞菁金属配合物相比,λmaxem红移了20nm左右;中心金属离子为顺磁性时,其荧光强度较低,为抗磁性时,其荧光强度较大;聚集体的存在,使金属酞菁的荧光强度降低。(5)四种酞菁化合物可以通过电子转移或者能量转移即TypeⅠ、TypeⅡ机制产生活性氧自由基,从而表现出光敏活性;当中心金属离子具有闭壳层电子结构如Zn2+时,其酞菁配合物产生活性中间体的能力较强,而中心金属离子的电子结构为开壳层结构如Co2+、Ni2+,其酞菁配合物产生活性氧的能力较弱。(6)紫外吸收光谱、荧光发射光谱,以及共振光散射的研究表明,PhSPcZn与CT DNA之间存在相互作用,作用方式为嵌插;在有氧条件下,PhSPcZn具有显著的光敏损伤CTDNA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