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电网中信息传输网络时间同步的研究

来源 :广东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3次 | 上传用户:zhang38620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智能电网(smart grid)做为一种新的现代化的输电信息网络,通过利用通信技术把以模拟或数字信号收集到的使用端的电力使用信息和供应端的电力供应信息连通起来,然后再利用这些信息来调整电力的生产与输配,调整企业用户和个人用户的电器耗电量,从而达到降低损耗,节约能源,增强电网可靠性的目的。通信技术的实时性和高效性直接关系到整个电力网络系统的整体价值和安全性能,与国外智能电网通信安全研究相比,我国智能电网的通信安全研究起步稍晚。提高电网通信传输过程中链路延迟的精度与实际组网设计达到全网的时间同步已成为我国智能电网通信安全发展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因此,针对通信网络信息安全的研究对于实现整个电网系统的高效运行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目前电网通信所使用的光纤网络遍布全球,但不同国家所采取的光纤通信标准不一。SONET(Synchronous Optical Networking)和SDH (Synchronous Digital Hierarchy)两种技术体制都被广泛的应用;SONET应用在美国和加拿大,SDH应用在世界其他国家。我国采用SDH标准。时间报文的传输是实现全网时间同步的关键,而时间报文的传输大多是通过SDH光传输网络来实现的,因此研究IEEE1588精确时间同步协议(Precision Time Protocol,简称PTP)通过SDH网络传输过程中的精度对于通信的安全有着重要的意义。本论文的主要贡献:基于大量的调研分析产生通信链路时间延迟的原因,并进行理论推导进而提出了一种优化时间同步传输协议的算法;分析广州试点地区现有的通信网络分布,设计出时间同步系统的总体方案,并在试点变电站安装采用本文提出改进算法的设备;通过设备采集的实际数据来分析算法的可靠性以及该算法是否满足南方电网通信链路延迟性的要求,进而通过广州试点推广至整个南方电网,实现整网链路通信安全的时间同步。
其他文献
图像插值算法是数字图像处理中的一项重要技术,是医学和工程图像三维重建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插值的结果直接决定了三维重建的效果以及后续数据分析的准确度。然而,由于原始图像在
现实生活中,任何组织或个人都会面临信息安全带来的风险,然而,仅仅依靠技术的手段并不能从根本上避免信息安全风险的发生。一种高效科学的风险量化方法,有助于强化决策者对风
当前,多种共存的多媒体通信网络共同来承载信息的传递,随着人们对多媒体信息共享的需求越来越高,这些网络正在向分布式布局、统一化管理的方向步进,对于不同传输标准的各类网
电力系统向大型互联电网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现代电力系统发展的共同趋势,而互联电网的形成使得电网的控制系统日益复杂化,运行日益繁重。为迎合电力系统的发展,出现各种调节电网能量传输的控制装置如抽头变压器、并联无功补偿、电流限制器、分布式串联阻抗、统一潮流控制器、同步静态串联补偿器等。虽然都有控制电网能量传输的作用,但因它们本身固有的缺陷以及适用条件较为严格,因而在应用中受到一定的限制。近年来虚拟正交
伴随着低碳经济的提出,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引起各国决策者、科学技术研究者的高度重视。风能、核能、太阳能是当今三大清洁能源,其开发利用是当今科学技术研究领域、工程技术应用领域的重点课题之一。目前,我国对太阳能的开发利用率偏低。尤其是太阳能热发电技术处于起步阶段,诸多技术问题亟待研究突破。文中在概括性总结太阳能热发电系统的结构和原理的基础上,对太阳能与储能子系统混合发电的工作原理、太阳能热发电的不同工
随着汽车电控系统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汽车电控系统的建模仿真越来越成为研究的重点。它缩短了汽车电子的开发周期,降低了科研成本,为汽车电控系统的开发及汽车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重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对自然的了解逐步加深,并愈发认识到人与自然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关系。当代社会对当代工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代工业也朝着低污染乃至无污染方向发展。炼
滑模变结构控制具有响应快和对系统参数以及外部干扰呈不变性的优点,而且其算法简单易于工程实现,近年来在解决复杂非线性系统的综合问题时取得了比较突出的进展。神经网络是
能源是推动社会经济进步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物质基础。光伏并网微逆变器发电系统作为太阳能光伏并网发电的一个分支,方便而且快捷,非常适用于家庭、城市等小功率的用电场合。本文将对单相光伏并网反激式微逆变器进行深入的研究。首先,对按照不同形式划分的并网微逆变器的拓扑结构作了介绍,最终选用了两级式高频隔离型微逆变器拓扑作为光伏并网发电系统的主电路拓扑结构。在此基础上,对主电路中各模块常用电路进行了分析对比,
近年来,我国钢铁工业正在从钢铁大国朝着钢铁强国的方向发展,产品结构发生变化,同时我国的冶金自动化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与国际先进的自动化技术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