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五保”老人是中国农村最贫困、最需要得到社会关注的典型的弱势群体。中国农村“五保”供养制度自建立以来,在实践中不断的发展与完善,经历了农业合作社供养时期、乡统筹与村提留保障时期、由农业税列支时期和由国家财政拨付的供养时期四个时期。当前的五保供养主要有集中和分散两种形式。目前对五保养老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于五保集中养老困境等方面的研究,缺乏基于政策工具与政策效果之间的对比研究。本文通过对五保老人集中供养模式及其相关政策的阐述和整理,对五保集中供养的目标操作化进一步深入探讨,为解决少数民族地区“五保”老人集中供养,发展农村敬老院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挥重要作用。 本文一方面通过对文献的审视,对我国农村五保供养制度尤其是集中供养制度的兴起与发展进行梳理,对五保养老模式的政策法规进行解读,对国外关于对于困难人群的养老保障和社会救济问题的相关文献进行了研究。另一方面通过对南宁市武鸣县、马山县的农村敬老院建设的考察以及通过与五保老人进行访谈和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到当前五保老人的实际生活情况,就五保集中供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宏观和微观的政策意见,为完善五保政策的实施提供一定的经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