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尔沁是蒙古众多部落中开垦较早的地区之一,改革开放以来牧民传统的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过程中不仅借鉴了周围民族文化的优点同时又创造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生产和生活结构。如今,有关科尔沁的大多数研究都放眼于宏观且抽象的政策层次上,鉴于此,本文把日常生活这一视角为介入点,试图在村落变迁中凸显整个地区的变迁,以期能够捕捉和解释群体生活方式变迁的内在联系和历程轨迹。 本文以科尔沁地区的海迪哈嘎村为个案,用文献研究和实地访谈的方法,从村落中45周岁以上的中老年人里抽取9个代表性的个案作为深度访谈对象,通过回想,还原牧民七八十年代时的具体细微的日常生活样貌并与当今的生活现状进行比较,从住房、饮食、服饰、交通、闲暇等方面的发展变化来描述科尔沁牧民从改革开放到至今的生活方式变迁。在此基础上,从生产生活的角度来探讨牧民生活方式发生变化的归因,指出从游牧到半农半牧的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是引起牧民生活方式变迁的根本原因。对此运用社会学的变迁及相关理论进行分析,并得出以下结论: (1)在现代化的驱动下牧民生活方式显出多元化特点;(2)城市化、信息化的深入,加剧族际间的人口流动,进而推动了生活方式的的深层变迁;(3)随着牧民生活方式的演变,背后的“科尔沁游牧文化”趋于“空洞化”,其丰富的实质内涵逐渐解体;(4)虽然村民的饮食、衣着、出行、娱乐等外观形态上日趋现代化,但在意识形态上仍处于典型的“小农”层面。村民对民族文化的“无意识冷漠”态度,造就了真正意义上的“牧民的终结”。 海迪哈嘎村在于农牧文化的交界处,其生活方式不仅有牧民特性又有农民特点,既有传统特色又有许多现代化特征,是完全意义上的逐渐变型中的民族地区自然村落的典例,为了使其更好地与现代化接轨和发展作者最后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