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2002年底中国的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代,高校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成为政府和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高校毕业生是重要的人才资源,搞好毕业生资源的开发利用与配置是落实人才战略、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保证的一项战略任务。当前中国的人才资源已进入市场化配置阶段,而人才市场正处于机制转轨期,这个时期市场无法对人才资源配置起到完全作用。这样如何使大学生就业实现市场化配置成为当务之急。目前国内对于大学生就业的研究较多,但从市场化的角度研究大众化时代的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却很欠缺,尤其是对于大学生就业市场建设问题更是不多见的。而国外对于大众化时代大学生就业市场化的研究已经很成熟。这样如何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借鉴国外经验实现我国大学生就业的市场化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对此本文将尽力探求这一问题,主要从四个部分进行阐述: 第一部分从大众化背景下的我国大学生就业市场化配置的宏观基础入手,阐述何谓“大众化”、“市场化”,对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后出现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现状和理论进行分析,介绍不同的观点。并回顾我国1951年以来大学生就业的历史,了解我国从适应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大学生就业体制的探索历程,为下一步的客观分析打下基础。 第二部分通过对中外大学生就业机制的比较分析,了解国外:美国、日本、英国等已经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且实行大学生就业市场化多年的就业机制,分析发达国家大学生就业的特点,并同我国的大学生就业进行比较,从中找出不足。同时对我国当前的大学生就业市场及特点进行总结。 第三部分对我国当前大学生就业市场化状况进行分析。首先通过市场化的三个指标即毕业生劳动力的价格、高校毕业生的劳动力的产权归属、宏观调控体制三方面,了解当前中国大学生就业的市场化现状。其次从市场化的角度正视当前中国在大学生就业市场化过程中取得的成绩。最后通过相关数据客观分析当前大学生就业市场化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如大学生的就业市场主体不到位;大学生就业市场结构性矛盾突出;大学生就业市场综合实力不强,配置渠道不通畅;大学生就业网络不健全;高校之外的大学生就业市场存在问题等。为第四部分的对策分析作好铺垫。 第四部分是本文的观点部分,针对前三部分的问题的提出和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主要从四个方面阐述:第一、完善大学生就业市场的服务功能,使高校成为大学生就业市场的主体。1、政府重视,学校投入,在高校中建立永久性的毕业生就业市场组织,从人、财、物等方面保证高校内毕业生就业市场的良好运转。2、加强高校就业指导,高校就业指导部门要向职业化、专门化发展,突出服务职能。3、在高校内经常性地为用人单位召开毕业生供需见面会,同用人单位搞好关系。4、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必须密切注视就业市场的发展变化,认真研究市场经济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就业形势及其趋向,并对未来人才消费进行超前预测,从而为学校调整和确定自己的办学模式、办学层次、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提供有力的参考。第二、确立高等教育的市场化取向。1、转变教育观念中的工具主义倾向。2、改变教学方式。3、调整学科和专业设置。4、加强创业教育。第三、转变观念。1、社会应给毕业生以更多的关注,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2.学生应正视现实、学会适应,大众化的教育将迎来大众化的就业。3、用人单位应切合实际、量体裁衣。第四、政府进一步深化改革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保障。1.国家在宏观上要保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在促进社会就业率的提高的同时,也为大学生充分就业莫定基本条件。2、要切实落实已经出台的关于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各项政策,进一步打破地区壁垒、行业壁垒,在全国形成有序、公平竞争的毕业生就业市场。3、要不断探索和完善有关政策,确保把待就业的毕业生纳入社会就业服务体系当中,建立毕业生待就业登记制度。4、强化政府职能,提供优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