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筛选硝酸盐营养缺陷型(Nit)突变体,利用营养体亲和技术,对20个弯孢菌株(Curvularia spp.),其中14个来自四川省,山东省2个,河南省1个以及分离自水稻的3个菌株的群体多样性进行了初步研究,内容主要包括:1.玉米弯孢叶斑病菌硝酸盐营养缺陷型(Nit)突变株的产生条件及其稳定性检验 2.突变体生理表型的鉴别 3.供试菌株的营养体亲和性测定及亲和群的划分,其结果表明: 野生菌株的生长情况对获得Nit突变体很重要,活化时间不宜太长,一般3-5d为宜,幼嫩菌丝易获得Nit突变体;在利用含氯酸盐的诱导培养基方面,诱导效果在菌株间有所不同,其共同点是,利用PDC培养基均不易获得Nit突变体,而KPS培养基适用范围较广;氯酸盐的浓度太高不利于突变体的筛选,1.5-2.5%较为合适,该范围内不同测试株要求的适宜浓度不同;比较25℃和29℃下产生Nit突变体的结果表明,25℃较适合于弯孢菌Nit突变体的筛选;光照条件对筛选无明显影响;来自水稻的弯孢菌株在各种条件下Nit突变体的出现频率均很低。 对20个供试菌株的所有Nit突变体进行了稳定性检验,发现其稳定率在74.4-91.7%之间,说明弯孢菌的Nit突变体具有高的稳定性。 根据突变体对不同氮源的利用情况,对所获得的1848个Nit突变体进行生理表型的测试划分,结果发现,多数为Nit1型(占Nit总数的25-95.9%),而NitM型突变体所占比例极小(1.2-9.5%),且两种类型的突变体所占比例在菌株间有较大的差异。33-4、三台、单W-4菌株及采自水稻的3个弯孢菌株均未获得NitM型突变体。 根据Nit1和NitM突变体间的互补情况,测定弯孢菌的营养体亲和性,结果表明:除33-4、三台、单W-4菌株及采自水稻的3个弯孢菌株,其余14个供试菌株均为营养体自身亲和性菌株;通过菌株间营养体亲和性的测定,将33-4、C4、C7及R2-5菌株划分为同一营养体亲和群(VCG1),青神、94、9719-1等菌株划分为另一营养体亲和群(VCG2),Rye-1、R3-2菌株既不属于VCG1,也不属于VCG2。 本研究还借助于野生菌株在PDA上的配对情况,将供试菌株分为另两个营养体亲和群(VCG1′,和VCG2′),33-4、Rye-1、R3-2菌株属VCG1′,其余菌株属VCG2′。由此可以看出,两种方法的测定划分结果有所不同,但其结果均表明,四川省玉米弯孢菌的群体组成存在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