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时代:作为媒介的电影

来源 :福建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ar16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将电影置入媒介融合的传播语境中,遵循“电影作为媒介”的研究范式,对电影媒介属性的变化以及众多新的电影形态和“电影”景观进行考察。本文主要运用大众传播学、媒介环境学、媒介学理论、“媒介化”理论和技术哲学等理论方法,将媒介研究和电影现象研究进行有机整合。进而提出,从模拟技术时期到融媒技术时期,电影的媒介属性在不断地生成、拓展、强化和变革。它积极地与新媒介进行互动和融合,通过“再媒介化”的转型,在自身的媒介领域内生成了如“综艺电影”、“话题电影”、“众筹电影”、“弹幕电影”、“桌面电影”和“IP电影”等众多的电影新形态。这些电影新形态和传统主流电影的制作模式有着明显不同,但大体上仍遵循着传统电影的制作模式,是在传统电影制作流程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和改造而成。与此同时,更为重要的是,电影在与新媒介的互动过程中,其媒介内容、视听形式、表现手段、创作方法和制作流程也外溢到新媒介的媒介领域内,生成了如“DVD互动电影”、“微电影”、“短视频”、“VR电影”、“数据库电影”、“开源电影”和“电影装置艺术”等众多新的“电影”景观。而这些全新的媒介现象,不仅挑战了传统电影的创作模式,更颠覆和革新了电影整个的制作流程。它们都不是出现在电影的媒介领域内,而是产自新媒介的媒介领域中,是新媒介(而非电影)作为媒介主体“再媒介化”的结果,以致于我们无法用传统的电影认知概念来对它们做出合理的界定。基于电影本体的传统理论方法和研究范式已经很难对此作出恰当的阐释和说明,也已很难对当下层出不穷的电影实践具有明确的指导意义。因此,本文采用电影作为一种媒介的研究视角,结合近些年日渐兴起的新近媒介研究理论成果,对这些各式各样的电影新景观,做一个系统和整体的研究和反思,以此,革新电影传统的认知观念,并指出当代电影潜在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其他文献
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深刻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媒介及其生存环境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移动互联网的产生和应用是一个技术的爆炸,使得传媒产业形态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可谓一元复始,万象更新。不同形态媒体之间的边界变得模糊,随着移动终端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媒介使用的硬件、软件都发生了质变,人们的媒介习惯随之变化。我们身处于新的时代,身处于新媒体的时代。新媒体环境具有信息传播移动化、用户特征数据化、社
“致良知”作为阳明及其弟子后学内进德以修己、外亲民以教化的共同宗旨,是16世纪中国思想转折的重要环节,其重要性不仅限于理学,更是影响深远的一次重大社会思潮。而如何探寻这一转折与影响的原因及其实现就成为后世把握阳明心学真精神的关键所在。阳明殁后,其弟子后学便从王学分化演变的角度揭示了“致良知”作为王门教法宗旨的普遍性意义。晚近以来,又有学者从“致良知”的内圣实践进路显豁“即道德即宗教”的人文宗教之义
“情绪劳动”这一术语最初用来描述服务行业员工的工作,后被研究者引入教育领域,将教师的教学工作也定义为一种形式的情绪劳动。然而,当前关于教师情绪劳动的研究多以中小学教师为主,较少关注幼儿教师。幼儿教师是幼儿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他人,幼儿教师与幼儿之间的情绪互动是教育工作的核心要素,互动中幼儿教师的情绪劳动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手段,也是影响师生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梳理以往关于情绪劳动的研究,发现若干问题还
20世紀的轉注研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同時,20世紀學者們對轉注研究的意義存有異議,或認為轉注研究已經過時,或認為它無足輕重。其實,文字學史無法迴避轉注問題,文字學理論也以轉注學説為重要源頭之一。就20世紀轉注學説的研究現狀而言,從學術史的角度來看,目前沒有出現專門對20世紀“轉注”學説進行全面研究的論著。對專人專書中轉注學説的研究而言,存在研究面狹窄、不夠深入的問題;而對轉注學術史的研究而言,其研
青年学生对于自我的认知和外部的探索都有待深入,他们也面临着诸多生涯角色的转换与适应问题,致使个体存在着一些生涯发展的困惑。积极心理学为青年学生生涯辅导提供了很好的框架和思路,在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主题中与生涯关联最为紧密的就是希望。因而也有研究者聚焦生涯领域提出生涯希望及其相关概念,编制了相关工具,开展了一些相关的研究。当前生涯希望的有关概念和内涵还不太成熟,测量工具还有待进一步发展,生涯希望发展特点
漆艺,即漆的工艺,漆的艺术。中华漆艺是一门古老的艺术。在漫长的中华漆艺历史中,汉代是第一个高峰时期,无论是数量、质量,还是技术与风格,已然创造了中华漆艺的首度辉煌。就图像而言,汉代漆艺中的漆器为后世留下宝贵的图像遗产,这些“汉代的图像”与“图像的汉代”既是中国社会史的镜像,又是中国艺术史的镜像。本文站在图像知识考古学的视角,以汉代漆器图像为研究本体,以文化史、工艺史、绘画史为指引,运用历史学、图像
奏议主要是指臣子上呈君主的官方文书,属于应用型的上行公文。狭义的奏议主要指书面奏议。广义的奏议还包括口头性的奏言,以及被整理后的书面性奏言。本文以两汉奏议为研究对象,分析奏议产生的重要制度——论政制度,对奏议的生成、运作、存储、类别、格式、论政话语等问题进行探讨,并对奏议引用“五经”的情况进行考察,分析奏议的文学特色,以及奏议与几种文体之关系,阐述奏议在汉魏六朝时期的收录、流传和经典化问题。除去绪
本论文主要包括四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部分,主要论述现当代学者对苏舜钦的研究状况,指出其得失,阐发本论文的撰写理念和学术价值。第二部分为前两章,主要探讨苏舜钦的家族世系,揭示其对苏舜钦的双重影响。阐析苏舜钦的生平行状,对苏舜钦在“庆历新政”中的角色进行重新定位。对“进奏院事件”的实质以及苏舜钦的心态变化进行再度反思,剖释皇权专制与它们的密切联系。第三部分为三四五章,主要探析苏舜钦的文学主张,对苏舜
根据福利经济学主流观点,在一般条件下,风险共担的分配形式是帕累托有效的。与此相关的政策含义是,我们应该追求风险共担。但是在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后,越来越多的文献指出,金融机构之间风险共担的联系可以成为风险传播的渠道,提高金融系统的整体风险。于是我们发现,风险共担并非,如传统福利经济学告诉我们的那样,总是对社会有益的。由此,本文对传统的帕累托标准进行了精炼,提出了系统性帕累托标准。根据该标准,对赌
音乐创造力是一般创造力在音乐领域中的具体表现,是一般创造力与音乐领域的有机结合。音乐创造力对于促进人的创造能力、激发人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创造性人才等具有独特作用。因而,许多国家都把音乐创造力列为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把音乐创造列为音乐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此背景下,有关音乐创造力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音乐教育领域的广泛关注。然而,多年来音乐创造力的概念多以产品取向为主且界定模糊;音乐创造力的结构成分不清,缺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