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鲁棒控制理论的主动隔振方法研究

来源 :哈尔滨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han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隔振技术是高精尖制造、加工、测量领域的共性核心技术,在以光刻机为代表的半导体制造领域,以金刚石车床为代表的超精密加工领域,以超分辨荧光显微镜、引力波探测为代表的超精密测量领域,都需要精密隔振系统提供稳定可靠的环境保障。主动隔振系统能兼顾基础振动和直接扰动,提供宽频带的隔振。本课题提出一种应用复合型致动器的隔振实验单元,并设计了H_∞控制器对其进行主动控制,主要研究工作如下。首先在分析动力吸振原理的基础上设计了隔振实验单元的机械结构,提出将音圈电机与压电致动器串联作为主动致动器,利用支撑弹簧与压电陶瓷产生的串联刚度,结合音圈电机动子与压电陶瓷组成中间质量,实现动力吸振特性。其次,对隔振实验单元进行了动力学建模。分析了压电致动器输出力与其控制电压以及音圈电机输出力与其控制电流的关系,建立隔振实验单元的动力学模型,然后推导开环系统地面振动位移到负载位移以及负载直接扰动力到负载位移的传递函数,分析了开环系统频率特性。然后,设计了H_∞控制器并进行仿真分析。针对隔振实验单元开环频率特性,需要对两个固有频率附近的地面振动和负载直接扰动力进行主动控制,采用H_∞控制,通过选择适当的加权函数进行频率特性整形设计,并对控制量进行限制。利用Matlab/Simulink对设计的控制器进行仿真,通过仿真验证了控制器的有效性。最后,完成了实验系统的搭建。对设计的压电致动器进行测试,其位移范围0-55μm,电压-位移曲线线性度良好,迟滞环较小,动态位移特性良好。对速度传感器设计了滤波和低频补偿网络。对隔振实验单元主动控制效果和隔振性能进行了实验,实验结果表明,隔振实验单元在无控制时反共振频率为11.6Hz,反共振频率附近振动衰减明显;进行主动控制后,共振峰被消除,传递率在全频带都小于0dB,对于所有频率的振动都有衰减;当地面振动最大速度为7mm/s时,有控制和无控制时负载振动最大速度分别为1.3mm/s和4mm/s;同样大小的直接扰动力作用于负载,有控制和无控制时负载速度最大值分别为2.66mm/s和5.36mm/s,主动控制使得负载抵抗直接扰动的能力更强。
其他文献
【研究背景及目的】原发性肝细胞癌(简称肝癌)是目前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在所有恶性肿瘤中位居全球第六位,病死率高达全球第三位。肝癌的发生发展受多种肿瘤相关基
目的:研究EGFR外显子19缺失突变(EGFR exon 19 deletion)在恶性甲状腺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分子调控机制。方法:构建稳定转染EGFR外显子19缺失突变的人正常甲状腺滤泡上
论文依托《西藏双湖多玛赞宗错1:5万区域地质填图》项目,研究多玛地区上侏罗统吐卡日组碳酸盐岩沉积微相。该套地层是班怒洋闭合晚期的一套以碳酸盐岩为主夹少量碎屑岩的岩石地层组合,对其进行沉积相、沉积微相研究对正确认识班怒洋构造古地理演化具有重要意义。根据野外剖面实测和相关数据资料收集,结合室内岩石薄片的观察分析,对西藏双湖多玛地区上侏罗统吐卡日组碳酸盐岩的微相类型和沉积环境进行研究,划分出9种碳酸盐岩
[目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种不可逆转的进行性肺疾病,目前的指导方针和治疗措施只侧重于疾病的治疗和降低恶化率。因此,研究COPD的分子机制对于COPD的早期筛查、检测和治疗
今年10月14日,是从怀川大地走出来的开国中将李雪三诞辰100周年的日子。今天,我们北京新四军研究会300多名老战士和下一代在这里集会,隆重纪念李雪三同志百年诞辰,深切缅怀将
会议
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城市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人们有了更频繁的出行意愿。各种交通工具的出现,使得人们可以更加自主、自由地选择出行方式。但交通拥堵问题使得人们的出行成
研究目的:回顾性分析根治切除术后Ⅲ期食管鳞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以探讨影响Ⅲ期食管鳞癌患者术后预后的相关因素,并依危险因素建立总生存率的预测模型,以期提高患者的术后
[目的]:探讨非肥胖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ovarysyndrome,PCOS)患者促甲状腺激素(Thyroid stimulating hormone,TSH)水平升高与高雄激素血症(Hyperandrogenemia,HA)的发生
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以其设计周期短、可重复编程、低成本、操作灵活等优点,而广泛应用于当前众多空间电子系统中。然而,随着集成电路进入纳米尺度,由空间辐射而导致FPGA发生单粒子翻转效应(SEU)的风险愈加严重,进而影响FPGA内部存储单元存储信息的有效性,引起电子系统故障。因此,开展FPGA中SEU效应的探测研究具有重要的实际价值。本论文基于FPGA开发板研究并实现了一款SEU探测系统,可用
在电火花线切割硅片技术研究过程中,研究学者一般是采用单一电源供电与单根电极丝切割的方式,这种方式存在切割速率低的问题。电火花线切割技术若要与当前市场主流的多线研磨切割技术相竞争,必须努力提高切割电极丝的数量。若仍采用“一电一线”的独立电源供电方式,势必将使得运丝装置与脉冲电源系统变得十分复杂而庞大,最终变得不可行。此外,在切割电极丝数量大幅增加的情况下,传统的冲液式供液方式已无法保证放电间隙内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