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渡河峡谷位于四川省腹地,总面积达8670平方公里,在我国发展历程中具有重要地位。从地理上看,其隶属于四川省七大副中心城市之一的乐山市,地势险要且景观奇丽;从经济地位上,大渡河地处“长江经济带”与“一带一路”建设路线的交汇处;从文化上,此处系汉彝两族混居,多文化糅合,具有厚重的发展历史。在我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大渡河峡谷流域以其独有的地形地貌、重要的经济地位以及浓郁的文化底蕴,在西部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对整个西部地区具有绿色示范与积极带动的重要作用。在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现有研究成果中,鲜有文章针对特定区域的历史数据进行系统仿真并提出政策建议。本文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基础,结合多元统计分析和系统仿真方法,对大渡河峡谷流域的可持续发展现状进行统计评价分析,并对行政体制改革方案进行系统仿真,论证其可行性与有效性,最终得出结论并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本文首先通过以地缘、行政体制协同性、经济、文化四个评价指标的紧密联系性确定了大渡河峡谷流域的边界范围。进而再结合2008年至2017年采集到的大渡河峡谷流域发展实际数据,从经济、社会、资源、四个方面对其发展现状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然后再通过运用功效系数法对大渡河峡谷流域2008年至2017年的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分析结果表明当前大渡河峡谷流域发展进程中由于地方政府的沟通障碍以及践行绿色发展观不到位,大渡河峡谷流域的可持续发展陷入了瓶颈,主要问题有:(1)第二产业比重大导致经济结构不合理;(2)污染物排放量大导致环境破坏;(3)行政壁垒强导致区域内发展不均衡;(4)生态建设堪忧致使绿色发展力度不足等。针对以上现象,本文以体制改革方案的有效性为导向,从打破行政壁垒与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两个方面着手,建立系统动力学模型对大渡河峡谷流域2008年至2017年的发展进行系统仿真。通过系统动力学仿真可以得到以下结论:(1)政府合作机制可以显著提升大渡河峡谷流域的可持续发展水平以及生态环境建设力度。通过政策干预打破了行政壁垒、提升了当地市场化水平,促进了经济的可持续;(2)提升第三产业占比可以显著提升大渡河峡谷流域的可持续发展水平。通过大力发展旅游业优化了区域环境资源,拉动了经济发展。但从系统仿真数据来看,发展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具有滞后效应,短期内使得GDP增速小幅度下降。最后,基于实证分析的结论,结合当前可持续发展试验区现状,提出了关于建立大渡河峡谷流域可持续发展试验区的建议。在大渡河峡谷流域试验区内以“区域可持续发展”为主题,将“绿色、可循环”产业作为经济发展核心,把握基本原则、立足区域实际、明确可持续目标、抓准工作重点、优化产业结构、调整区域布局、提升资源利用率,借助高新技术推进生态农业与环保产业发展,全力促进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具体工作重点包括(1)营造可持续发展环境,给予特殊地市级待遇,税收优惠财政扶持吸引投资,奠定经济基础;(2)成立协调专员畅通沟通渠道,统一规划管理;(3)健全专业用人机制,加强人才引进,完善优秀人才管理,实施乡镇分类考核提升经济质量。(4)践行生态文明理念建设特色旅游区,借力彝族文化打造特色旅游区,改造旅游火车焕发老成昆线新生机;(5)实践生态农业改善现代农业发展;(6)加强绿色金融支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