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背景脑卒中患者后遗症主要表现为肢体运动受限,早介入、早治疗和早干预可有效提高运动功能康复效果。康复早期上肢运动功能处于尚未恢复阶段,运动训练难以进行,引入运动想象干预将有助于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康复。而随着康复过程推进,先要进行肢体近端前臂与上臂的粗大运动训练,之后延伸至肢体远端的手功能精细运动康复。运动想象与运动执行关系密切,且涉及脑运动功能区和前额叶区,运动想象会改变脑激活模式,引起脑血流响应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脑卒中患者后遗症主要表现为肢体运动受限,早介入、早治疗和早干预可有效提高运动功能康复效果。康复早期上肢运动功能处于尚未恢复阶段,运动训练难以进行,引入运动想象干预将有助于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康复。而随着康复过程推进,先要进行肢体近端前臂与上臂的粗大运动训练,之后延伸至肢体远端的手功能精细运动康复。运动想象与运动执行关系密切,且涉及脑运动功能区和前额叶区,运动想象会改变脑激活模式,引起脑血流响应。目的1.探究运动执行与运动想象在上肢粗大与精细运动中脑激活特性的异同。2.研究运动执行与运动想象的粗大与精细运动脑激活模式的分类情况。方法本文选择右侧上肢的屈肘作为粗大运动任务,右手食指-拇指对指和抓握作为精细运动任务。本研究共招募20名健康被试,分别执行三种任务(对指、抓握和屈肘),使用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成像(f NIRS)技术,采集运动想象与运动执行状态下相应的脑含氧血红蛋白(Hb O)浓度,提取Hb O浓度曲线的均值、斜率和面积特征,研究运动想象与运动执行对前额叶和运动区激活模式的影响。并基于提取的Hb O浓度曲线特征,使用logistic regression进行分类模型建立并进行分类,为利用脑机接口(BCI)技术的上肢康复训练提供参考。结果1.右侧上肢精细运动的运动执行与运动想象脑激活模式具有相似性。Hb O浓度曲线均值,发现运动想象与运动执行对前额叶和运动区整体激活情况相似;但执行精细运动时,运动区激活程度高于前额叶,而在执行粗大运动时,两个脑区激活程度相近,说明两个脑区的整体激活情况受运动类型影响。Hb O浓度曲线斜率结果表明,在粗大和精细中,相对于前额叶运动执行时运动区激活较快;而运动想象与运动执行激活速度接近,并且在精细和粗大运动中表现一致。Hb O浓度曲线面积分析结果显示,运动区Hb O总变化量大多高于前额叶,意味着粗大与精细运动都会引发较强的运动区脑激活模式总体变化;但屈肘时运动执行的Hb O总变化量显著高于运动想象,这表明进行粗大运动时运动执行对脑激活模式总变化量高于运动想象,但精细运动中运动想象和执行的总变化量相近。2.粗大和精细运动中运动想象和运动执行的之间具有一定的可分性。使用logistic regression进行二分类模型建立,粗大和精细运动中运动想象和运动执行的分类正确率在70%以上,具有一定的可分性,可为单侧中风患者康复训练和控制外设提供一种新的选择。结论上肢粗大和精细运动中运动想象和运动执行的脑激活模式和分类结果表明,前额叶和运动区的激活模式既有相似性又有差异性。精细运动中运动想象和运动执行脑区激活情况较为相似,而粗大运动时脑激活模式总变化量受运动执行影响较大。在运动康复时,针对粗大运动采用运动执行的方式较佳,而对于精细运动的康复,运动想象与运动执行的脑激活模式相近,因此,在精细运动功能尚未恢复时,使用运动想象可能有助于相应的运动功能康复。而考虑到运动执行时粗大与精细运动对前额叶与运动区激活模式影响总体表现运动区激活强度较高,因此,当可进行运动训练时运动干预应能增进康复效果。
其他文献
背景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是一种病死率和致残率极高的疾病。研究认为,早期脑损伤(Early Brain Injury,EBI)引发线粒体的功能障碍,可造成神经功能的损害。P38/MAPK通路是SAH后早期参与调控的重要途径,应用P38抑制可有效改善线粒体功能障碍。而在蛋白组学层面上,线粒体蛋白在SAH中的变化却少有研究。目的探讨SAH的早期阶段,P
背景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的影像学征象主要包括脑白质高信号、腔隙性脑梗死和脑微出血(cerebral microbleeds,CMBs)等。其中CMBs在磁敏感加权成像(susceptibility-weighted,SWI)上表现为信号强度均匀的小圆形或卵圆形病灶,主要反映小血管疾病的严重程度。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
背景颈内动脉狭窄(Internal Carotid Artery Stenosis,ICAS)型缺血性脑卒中是脑卒中最常见类型,眼动脉(Ophthalmic artery,OA)为颈内动脉(Internal carotid artery,ICA)分支,与颅脑血管有相同的胚胎起源,眼动脉更能反映颅内血管情况。中度ICAS为发生心脑血意外最常见狭窄类型,早期的诊断、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是人们一直关
背景脑梗死是对人类健康危害非常大的常见病,近年来发病率逐渐升高,且患者年龄逐渐降低,预防脑梗死的发生、发展至关重要。大动脉粥样硬化型(large artery atherosclerotic,LAA)脑梗死在临床上发病率最高,其主要病理基础是动脉粥样硬化。有文献报道巨噬细胞游走抑制因子(macrophage migration inhibiting factor,MIF)、细胞间黏附分子-1(in
背景脑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严重制约患者卒中事件发生后身体机能的恢复,并对其学习工作、生活、家庭、社会均产生严重不利影响,带来沉重临床负担。目前针对PSD的主流治疗方法仍然是药物治疗,但因药物不良反应多及患者依从性差等因素影响了其广泛使用。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 TMS
背景脑白质高信号是(White matter hyperintensities,WMH)是Hachinski[1]提出的一种影像学术语,表现为T2或T2加权成像弥散状或点状高信号。随着影像科学技术的发展,该病的检出率逐渐增高,对于65岁以上的老年人,WMH发病率高达95%[2]。WMH早期临床症状多不明显,病情进展可出现认知功能障碍甚至痴呆[3],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目前WMH的发病原因尚不明确
背景复发的高危人群中颅内血管重度狭窄患者占很大比例,但是,狭窄并不能完全反映复发风险,相反,侧支循环建立对其预后更重要。研究显示,在改善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的预后方面良好的侧支循环是很关键的。在全部脑卒中人群中,前循环供血区所致梗死占所有脑梗死的80%,弥散加权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是AIS早期评估最敏
背景丰富环境是一种可以提升喜悦感、运动能力以及认知能力的生活环境,在许多疾病中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如阿尔兹海默症、脑卒中后康复、焦虑症、抑郁症及神经病理性疼痛等。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相关抑郁的研究越发受到学者们的关注,其治疗方法分为药物治疗与非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手段如电休克疗法(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ECT)、认知行为疗法(Cog
背景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及磁共振弥散张量纤维示踪技术(diffusion tensor tractography,DTT)是目前仅有的无创性观测神经纤维束变化的影像学技术。在其他神经系统疾病中已有应用,但在脑出血中应用较少。利用DTT技术可以将皮质脊髓束(Corticospinal tract,CST)损伤情况进行量化,该参数较各项异性
背景目前过敏性紫癜性肾炎(Henoch-Sch?nlein purpura nephritis,HSPN)的严重程度根据国际儿童肾脏病研究组(International Study of Kidney Disease in Children,ISKDC)分级标准进行分类,其主要依据新月体的百分比,忽略了其他病理类型对预后的影响,故有学者认为ISKDC分级不能准确的判断预后。有研究发现IgA肾病(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