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运用高分辨核磁共振(HRMRI)探讨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征是否与Essen卒中风险评分量(ESRS)存在相关性,同时探寻急性期的缺血性中风患者中阴阳类证分型与ESRS是否存在相关性。方法:1.本研究从2012年8月至2017年2月广东省中医院的住院患者中筛选,共有60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符合入组纳排标准。2.由两位接受培训的研究者,按Essen卒中风险评分量表(ESRS),将符合本次研究的患者进行危险因素评估后分为ESRS≥3分组(高危复发风险组)和ESRS<3分组(低危复发风险组)。3.本研究60例患者均完成颅内责任血管的HRMRI检查,由两位经验丰富的神经影像科医师对颅内责任血管的动脉管壁及斑块成分进行评估。正常人的管壁呈细线状或不显示。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管壁呈不同程度增厚,管壁较正常人显示清楚但未见偏心增厚则认为内膜增厚。管壁有局限性的偏心增厚,则认为存在斑块,斑块成分依靠HRMRI成像在各个序列的信号强弱进行辨别。4.对比分析高危复发风险组与低危复发风险组之间各卒中危险因素有无统计学意义。并分析有斑块的患者中高危复发风险组与低危复发风险组的斑块稳定情况是否存在统计学意义。5.对符合纳排标准患者的阴阳类证分型与中风复发危险因素分别比较,并研究阴阳类证与ESRS评分之间的关系。结果:1.本研究60例缺血性卒中患者中,ESRS≥3分组26例,ESRS<3分组34例,各项危险因素中,ESRS≥3分组年龄较大,为70.31±9.63,与ESRS<3分组年龄为54.94±11.17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ESRS≥3分组高血压病占88.5%、糖尿病占69.2%、TIA或缺血性卒中病史发生率占26.9%、其他心血管病史占23.1%,明显高于ESRS<3分组(P<0.05)。比较两组性别、心肌梗死史、周围血管病史及吸烟史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总胆固醇、甘油三脂、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高血压病、糖尿病、TIA或缺血性卒中病史、其他心血管病5种危险因素可纳入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方程,除外其他心血管病,其余4种危险因素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以糖尿病与复发高危风险的相关程度最高(OR=739.33,P=0.012),其次为TIA或缺血性卒中病史(0R=416.12,P=0.019)、高血压病(0R=48.13,P=0.030)、年龄(0R=1.42,P=0.012)。2.本研究缺血性卒中患者共60例,有明显斑块的48例,内膜增厚的9例,管壁正常的3例。其中有斑块的48例患者中,ESRS≥3分组患者21例,不稳定斑块有15例,稳定斑块6例;ESRS<3分组患者27例,不稳定斑块有11例,稳定斑块有16例。ESRS≥3分组患者的不稳定斑块与ESRS<3分组患者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斑块稳定情况这个因素进一步进行单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其OR值为 3.636,P<0.05。3.本研究60例缺血性卒中患者中,分支动脉梗死总共23例,其中HRMRI观察到责任血管斑块形成的17例,责任血管内膜增厚的5例,责任血管管壁正常的1例。4.本研究60例缺血性中风患者中,阴类证与阳类证分别为45例和15例。ESRS≥3分患者中阳类证共有5例,阴类证共有21例,ESRS<3分患者中阳类证有10例,阴类证有24例。高危组与低危组之间缺血性中风阴阳类证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阴类证与阳类证相比,年龄有统计学意义(P<0.05),阴类证较阳类证相比,在其余卒中危险因素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颅内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与缺血性卒中高危复发风险密切相关。2.缺血性中风复发风险高危组与低危组之间阴阳类证分型之间无特殊意义,体现中医"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诊疗核心理念;缺血性中风患者阴类证多见,且阴类证患者较阳类证患者平均年龄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