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动脉粥样硬化及阴阳类证与ESRS的相关性研究

来源 :广州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3次 | 上传用户:kumufengch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运用高分辨核磁共振(HRMRI)探讨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征是否与Essen卒中风险评分量(ESRS)存在相关性,同时探寻急性期的缺血性中风患者中阴阳类证分型与ESRS是否存在相关性。方法:1.本研究从2012年8月至2017年2月广东省中医院的住院患者中筛选,共有60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符合入组纳排标准。2.由两位接受培训的研究者,按Essen卒中风险评分量表(ESRS),将符合本次研究的患者进行危险因素评估后分为ESRS≥3分组(高危复发风险组)和ESRS<3分组(低危复发风险组)。3.本研究60例患者均完成颅内责任血管的HRMRI检查,由两位经验丰富的神经影像科医师对颅内责任血管的动脉管壁及斑块成分进行评估。正常人的管壁呈细线状或不显示。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管壁呈不同程度增厚,管壁较正常人显示清楚但未见偏心增厚则认为内膜增厚。管壁有局限性的偏心增厚,则认为存在斑块,斑块成分依靠HRMRI成像在各个序列的信号强弱进行辨别。4.对比分析高危复发风险组与低危复发风险组之间各卒中危险因素有无统计学意义。并分析有斑块的患者中高危复发风险组与低危复发风险组的斑块稳定情况是否存在统计学意义。5.对符合纳排标准患者的阴阳类证分型与中风复发危险因素分别比较,并研究阴阳类证与ESRS评分之间的关系。结果:1.本研究60例缺血性卒中患者中,ESRS≥3分组26例,ESRS<3分组34例,各项危险因素中,ESRS≥3分组年龄较大,为70.31±9.63,与ESRS<3分组年龄为54.94±11.17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ESRS≥3分组高血压病占88.5%、糖尿病占69.2%、TIA或缺血性卒中病史发生率占26.9%、其他心血管病史占23.1%,明显高于ESRS<3分组(P<0.05)。比较两组性别、心肌梗死史、周围血管病史及吸烟史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总胆固醇、甘油三脂、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高血压病、糖尿病、TIA或缺血性卒中病史、其他心血管病5种危险因素可纳入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方程,除外其他心血管病,其余4种危险因素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以糖尿病与复发高危风险的相关程度最高(OR=739.33,P=0.012),其次为TIA或缺血性卒中病史(0R=416.12,P=0.019)、高血压病(0R=48.13,P=0.030)、年龄(0R=1.42,P=0.012)。2.本研究缺血性卒中患者共60例,有明显斑块的48例,内膜增厚的9例,管壁正常的3例。其中有斑块的48例患者中,ESRS≥3分组患者21例,不稳定斑块有15例,稳定斑块6例;ESRS<3分组患者27例,不稳定斑块有11例,稳定斑块有16例。ESRS≥3分组患者的不稳定斑块与ESRS<3分组患者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斑块稳定情况这个因素进一步进行单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其OR值为 3.636,P<0.05。3.本研究60例缺血性卒中患者中,分支动脉梗死总共23例,其中HRMRI观察到责任血管斑块形成的17例,责任血管内膜增厚的5例,责任血管管壁正常的1例。4.本研究60例缺血性中风患者中,阴类证与阳类证分别为45例和15例。ESRS≥3分患者中阳类证共有5例,阴类证共有21例,ESRS<3分患者中阳类证有10例,阴类证有24例。高危组与低危组之间缺血性中风阴阳类证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阴类证与阳类证相比,年龄有统计学意义(P<0.05),阴类证较阳类证相比,在其余卒中危险因素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颅内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与缺血性卒中高危复发风险密切相关。2.缺血性中风复发风险高危组与低危组之间阴阳类证分型之间无特殊意义,体现中医"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诊疗核心理念;缺血性中风患者阴类证多见,且阴类证患者较阳类证患者平均年龄稍大。
其他文献
摘 要: 本文从现实生活中的真实而具体的事例入手,对潜意识的概念、主要体现状态、作用与范畴做了详细说明,重点论述了学生潜意识的开发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 学生 潜意识 开发途径  德国化学家凯库勒长期研究苯分子的结构而未能解决。在一次睡眠中,他似乎看到原子排列成蛇的形状在火焰中跳舞,忽然一条蛇咬住了自己的尾巴,形成圆圈,不停地旋转,他在此瞬间得到启示,用六角形的环状结构表示苯分子H6,解决这个难
摘 要: 美术作为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丰富的人文情感的视觉艺术,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对于陶冶情操、提高人的审美能力、提高审美情趣有重要作用。所以,美术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贴近学生生活,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地培养审美情感,提高学生审美能力,提高学生审美素质。  关键词: 高中美术教学 审美观念 审美能力  美术作为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丰富的人文情感的视觉艺术,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对陶冶情操、提高
音乐教学的艺术性在于始终要以音乐表现为主导,运用动之以情、感之以形的形象化教学方法。这也是由艺术学科的形象思维方式、特征决定的,音乐教学是从感知、体验进入联想、理解的认识过程。  一、形象化的导入是引发感知、体验、联想的重要艺术手段。  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1.形象化导入的目的就在于,首先培养学生易于感受
摘 要: 课后反思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它能对课堂教学起到查漏补缺的作用。文章介绍了课后反思的作用、内容,简述了课后记的形式。  关键词: 课后反思 回顾 总结 改进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提高教学质量是每一个教师努力的方向。我国著名学者叶澜曾以“什么样的课才算好课”为题进行过讨论,她认为“扎实、充实、丰实、平实、真实”的课就可以算好课了。她描述了各类课的特征。其中有一个观点是“
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核心课程,研究性学习从2002年产生到今天,十三年的发展中已经基本解决了“上不上”、“怎样上”的问题,可“上得好”这个问题却始终在困扰大部分研究性学习指导老师,特别在“引起学生兴趣”、“拓展学生兴趣”的导入和延伸教学方面,初中教学中凸显的问题非常多,怎么解决这些问题,我做了一些尝试。  一、问题的出现  由于在惯性思维中,初中孩子的能力要强些。所以,目前在初中研究性学习的导入教学
摘 要: 文章认为,为了提高高中音乐课的审美效能,教师需要调整教学结构,凸显教学质量;剪辑教学内容,抓住作品内涵;挖掘乡土资源,强化审美效果,发挥美育功能和审美价值。  关键词: 高中音乐教学 审美效能 教学结构 主题内涵 挖掘资源  新课程的实施为高中音乐课审美功能的提升开拓了广阔空间。笔者经过深入的探究和广泛实践,尝试完善音乐课堂的教学结构,优化组合教材内容,精心设计教学重点、难点、音像、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