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生制度建设研究--基于社会民生的视角

来源 :河南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z_yd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和社会和谐之本,保障和改善民生只有起点,没有终点。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社会民生的发展,围绕民生进行了大量的实践和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民生发展中的一些不和谐因素也逐渐暴露出来,如果不能及时解决,势必会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尤其是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立足于这一现实,如何有效地解决民生发展中的这些问题呢?我认为其根本途径就是要从制度层面入手,不断地加强中国社会民生制度建设,这正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核心。
  本文的第一部分为引言,主要是对论文的选题背景与依据、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创新之处进行了论述。第二部分主要是对民生与制度的相关概念进行详细地论述。第三部分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民生观,这为中国的民生制度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第四部分总结了我国在民生制度中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不足,主要成就:民生制度的覆盖范围不断扩大、保障水平和发展层次不断提高;存在的不足:民生制度的价值导向存在偏差、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且呈现出碎片化发展。第五部分探索了进一步加强中国民生制度建设的路径,主要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入手,宏观方面要促进民生制度自身的完善和实施,包括:增强制度的科学性、提高制度的公平性、提升制度的执行力;微观方面要健全具体的民生制度,主要包括:实施就业优先发展战略,促进就业制度的完善、深化教育制度改革,促进教育公平、构建覆盖全民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其他文献
斯宾诺莎是十七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他一生淡泊名利,怀着崇高的理想生活,把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推动人类进步的事业中。他让无数在黑暗中的人看到了理性的光辉,为中世纪点亮了一盏明灯,指引了人类思想前进的步伐。斯宾诺莎的幸福思想正是引领人们走向更好生活的指路牌。他把毕生哲学思考的精华写入《伦理学》中,从论神开始,一步步揭示神—自然—人的关系。斯宾诺莎把整个宇宙世界视为一体,追求真与善的统一,他把这种统一建立在“人的心灵与整个自然相一致的知识的基础上”,人的幸福即基于此。本文从以下三个部分论述斯宾诺莎的幸福思想:
马克思认为,制度是在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交往的产物,且有多种表现形式,如以所有制为核心的宏观层面的制度;以法律、政治、贸易关税制度为代表的中观层面的制度;以企业管理、组织、经营为代表的微观层面的制度。制度创新是旧制度的调整、革新和新制度的建立,包括宏观层面的制度创新、中观层面的制度创新、微观层面的制度创新。
  马克思认为人民群众是制度创新的主体,无论是宏观、中观还是微观层面的制度创新,都要以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制度创新具有推动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及人的全面发展等重要作用。
身体伴随着人类的诞生而存在,身体问题是无时无刻、任何人都绕不开的问题。自古以来西方对“身体”问题的研究不断深入,有关身体的理论不断发展。特别是20世纪末,随着消费社会和信息媒体时代的到来,“身体”在消费文化中的地位愈发突出,并且以一种新的媒体中介身份在后现代生活中重新登上了舞台,人们对身体自我改善的期待、对更美好的自我追求也就与日俱增。然而在日常审美中,强加的审美标准使身体的认识功能逐渐被标准化、
安全价值观研究包含着对确定性的追求和不确定性的考量,与传统安全观不同,安全价值观是集安全、不确定性、风险及价值于一体的哲学新理念。没有安全的发展,人类会走上毁灭的道路,但安全需要的实现并不与人类消除风险的努力成正比,而是日益显现为价值观问题。
  安全价值观包含着安全确定和安全不确定的考量,安全确定性促进了安全价值观的形成,而安全不确定性则开拓了安全价值观的范围。从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两个方面出发,可将安全价值观分为分为个体、社会和不确定三个维度。个体安全维度和社会安全维度都以安全确定为价值取向,把不确
安德鲁·芬伯格(Andrew Feenberg)是一位当代技术理论家,同时也是一名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他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出版了《技术批判理论》,并凭借这本著作在学术界崭露头角。值得注意的是,该书2002年修订版则把书名改为《技术转化:重新审视批判理论》,这一修订版突出表明芬伯格认为批判理论主要讨论技术转化问题。而国内学者对技术转化的主题并没有特别关注,本研究着眼于芬伯格的技术转化思想,以揭示芬伯格技术转化主题及其在其技术批判理论中的意义。
  芬伯格技术转化思想是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传统技术理论陷入决定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农村人口的生活水平也较之以往有相对提高。然而,不容忽视的是其中部分群体依然处于贫困线以下,由于长久以来我国贫困问题涉及人口数量多、影响范围广、致贫原因复杂等困难,导致扶贫工作整体进展比较缓慢。贫富差距的日益扩大,有关于贫困群体所处的生存状态与发展空间越来越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而“精准扶贫”的提出,使我们真正站在贫困者的角度去关注贫困的根源。政治、经济等多方面的不公正问题,造成贫困人口物质收入上的贫困,同时伴随权利以及发展机会的缺乏,使其所拥有的社会资源,不足以让他们
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不断加深,作为当今社会污染重要来源的企业在社会公众之中获得了更多的焦点。环境问题具有很强的外部性,需要“看得见的手”进行强制干预,作为环境管理手段之一的环境信息披露政策应运而生。首先本文梳理了自1989年以来几乎所有与环境信息披露相关的政策。接着,本文尽可能全地搜集了2008-2016年沪深两市上市公司披露的社会责任报告、环境报告书和可持续发展报告5022份,通过构建的六个维度57个二级指标的环境信息披露指标体系,对搜集到的报告进行环境信息内容的打分,最终通过赋权加总构成上市公司环
当前我国正处于多元文化与价值观念碰撞、交织、渗透的复杂背景之下,单纯依赖思政课程与知识传授实现育人目标的局限性日益凸显,需秉承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在牢牢把握思政课程在思政教育中的核心课程地位的同时,运用好课堂主渠道,发挥好“全课程”的育人功能,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以及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融合,真正落实育人成效、回归育人本质,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三全育人”是新形势下构建大思政格局、凝聚各类教育资源、实现立德树
家风是一个家庭内在的精神动力,更是生长在其中的每个人立身处世的行为准则。自古以来,“家和万事兴”的理念就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家风正,则民风淳;家风正,则政风清;家风正,则党风端。国家的长治久安,社会的文明进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公民的思想道德水平的高低。优秀的家风家训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营造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社会氛围,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目前,新时代农村家风建设仍存在孝义文化重视度不够,家庭人员流失严重,个体主义盛行等问题,在一定程度
2018年12月18日,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大会讲话中强调改革开放精神是当代中国人民最鲜明的精神标识。当前,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深水区、攻坚区,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将改革进行到底需要巨大的勇气和智慧。而改革开放精神恰是这一伟大新征程的精神指引和力量源泉。改革开放实践淬炼了改革开放精神,改革开放精神熔铸了改革开放事业。在改革开放精神的指引下,我们战胜了数不胜数的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