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促进社会公正的实践研究

来源 :湖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FOX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农村人口的生活水平也较之以往有相对提高。然而,不容忽视的是其中部分群体依然处于贫困线以下,由于长久以来我国贫困问题涉及人口数量多、影响范围广、致贫原因复杂等困难,导致扶贫工作整体进展比较缓慢。贫富差距的日益扩大,有关于贫困群体所处的生存状态与发展空间越来越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而“精准扶贫”的提出,使我们真正站在贫困者的角度去关注贫困的根源。政治、经济等多方面的不公正问题,造成贫困人口物质收入上的贫困,同时伴随权利以及发展机会的缺乏,使其所拥有的社会资源,不足以让他们跟上社会发展的脚步。扶贫政策的推行即是为这种不公正进行补救,将贫困视为社会资源分配不平等,通过帮扶对贫困人口进行补偿,这是“精准扶贫”中希望通过以事实上矫正社会不公正来推动社会进一步发展的核心思想。
  文章通过综合运用理论研究、数据调查、个案分析等方法,对国内外关于贫困问题理论与事实研究进行整体把握,透视其中蕴含的社会公正思想。以具有代表性的古今中外公正思想理论以及其发展过程,作为分析贫困人口不公正状态的理论依据,进而对实际问题作出指导。分析贫困产生的原因和具体表现,深刻剖析贫困问题中的公正缺失表现及这种不公正如何导致了贫困,透视贫困中的不公正因素来解析脱贫对公正的实现。以泸溪县脱贫为事实依据,总结“精准扶贫”中公正得以实现的经验与困难,为精准扶贫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提供可行对策,从人本主义出发到实施举措精确具体化,再进一步到举措中所需资源的集约和联动,最终使扶贫效果达到可持续性,切实保障贫困人口权利。从长远来看,以公正思想作为指导,以国家政策来矫正社会资源分配,并不断根据现实情况进行调整,最后在全社会范围内广泛动员力量参与扶贫,使扶贫工作不断效率化,既丰富了公正思想的理论内涵,同时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公正奠定坚实的基础。
其他文献
在阿里斯托芬的全部传世著作中,《蛙》显得格外突出。首先,《蛙》的主题关乎城邦的教育,其次,剧中的主角不是“人”,而是一位“神”:狄奥尼索斯出于自己对已逝悲剧诗人欧里庇得斯的强烈“渴望”而开启了冥府之旅。旅途中,他偶然地成了两场竞赛的参与者,最后又担任了事关城邦诗学教育之竞赛的裁判。因此,我们要理解这部著作,既要关注教育的主题,又不能忽视神的独特作用。
  本论文的大致结构如下:绪论部分概述了本文的题目缘起以及整体问题意识,在第1节中,沿着《蛙》的创作背景及其多重价值,我们得以发现《蛙》对于理解阿里斯
阿基琉斯是《伊利亚特》的主人公,也是《伊利亚特》中最伟大的英雄。学界对他形象的认识通常是片面和固化的,勇武和易怒往往成为阿基琉斯刻板的标签。本文试图通过分析《伊利亚特》中阿基琉斯的言行,还原出一个完整且不断成长的阿基琉斯。本文主要从阿基琉斯的愤怒、选择和决定三个方面研究他的言行,探究阿基琉斯是如何发展成长,最后成为《伊利亚特》中最伟大的英雄。
  本文大致按照《伊利亚特》剧情发展的顺序,但也不拘泥于特定的情节,先后研究了阿基琉斯和阿伽门农的争吵、阿基琉斯拒绝接受使团的劝说、阿基琉斯答应帕特罗克洛斯代
从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到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理性在随着社会发展的同时也一直在进行自我反思。理性的思维方式作为人类文明进步强有力的支撑,在为人类社会带来发达的科学技术的同时,也为人类社会带来诸多难题,对人类的基本生存造成了重大威胁。阿多诺正是看到了近代理性主义发展的历史局限而提出了审美救赎的思想,他从艺术方面的摹拟因素入手对理性进行新的探索,以期展开更好世界的可能。
  为了深入探讨摹拟和理性的关系,阿多诺对摹拟和理性进行了细致的区分,理性分为真正的理性和工具理性,摹拟分为真正的摹拟和虚假的摹拟。
近年来科研不端行为的频频发生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科研不端行为是世界各国学术界屡禁不绝的重大问题,众多各国学者基于哲学、法律、心理学等视角对其形成机制和抑制措施进行过深入探讨。本课题从经济学的视野着重对科研不端行为的实施主体和管理主体进行探讨。根据基本经济学逻辑,科研活动中的理性经济人会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即他们会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地根据科研不端行为的收益-成本模型来判断是否实施不端行为。其中,预期收益包括直接的物质收益、学历和职称的晋升以及科研地位和影响力;而成本一般由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组成的
知识论一直有着理智主义的传统。自笛卡尔以来,知识论者们就默认影响知识确证的是“真理相关(truth-related)”的纯粹认知因素(例如,信念、证据、可靠性等),而不是非认知因素,故而该问题长久以来只在理论理性的论域中被讨论。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在21世纪初,部分哲学家将决定将影响知识确证的因素拓展至实践理性的范畴之内。在现代知识论中,实用侵入可以表述成这样一个理论:即使持有有关命题的固定的依据,一个人是否知道一个命题也可以随着实用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即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改变认知主体的实际环境就能
斯宾诺莎是十七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他一生淡泊名利,怀着崇高的理想生活,把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推动人类进步的事业中。他让无数在黑暗中的人看到了理性的光辉,为中世纪点亮了一盏明灯,指引了人类思想前进的步伐。斯宾诺莎的幸福思想正是引领人们走向更好生活的指路牌。他把毕生哲学思考的精华写入《伦理学》中,从论神开始,一步步揭示神—自然—人的关系。斯宾诺莎把整个宇宙世界视为一体,追求真与善的统一,他把这种统一建立在“人的心灵与整个自然相一致的知识的基础上”,人的幸福即基于此。本文从以下三个部分论述斯宾诺莎的幸福思想:
马克思认为,制度是在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交往的产物,且有多种表现形式,如以所有制为核心的宏观层面的制度;以法律、政治、贸易关税制度为代表的中观层面的制度;以企业管理、组织、经营为代表的微观层面的制度。制度创新是旧制度的调整、革新和新制度的建立,包括宏观层面的制度创新、中观层面的制度创新、微观层面的制度创新。
  马克思认为人民群众是制度创新的主体,无论是宏观、中观还是微观层面的制度创新,都要以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制度创新具有推动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及人的全面发展等重要作用。
身体伴随着人类的诞生而存在,身体问题是无时无刻、任何人都绕不开的问题。自古以来西方对“身体”问题的研究不断深入,有关身体的理论不断发展。特别是20世纪末,随着消费社会和信息媒体时代的到来,“身体”在消费文化中的地位愈发突出,并且以一种新的媒体中介身份在后现代生活中重新登上了舞台,人们对身体自我改善的期待、对更美好的自我追求也就与日俱增。然而在日常审美中,强加的审美标准使身体的认识功能逐渐被标准化、
安全价值观研究包含着对确定性的追求和不确定性的考量,与传统安全观不同,安全价值观是集安全、不确定性、风险及价值于一体的哲学新理念。没有安全的发展,人类会走上毁灭的道路,但安全需要的实现并不与人类消除风险的努力成正比,而是日益显现为价值观问题。
  安全价值观包含着安全确定和安全不确定的考量,安全确定性促进了安全价值观的形成,而安全不确定性则开拓了安全价值观的范围。从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两个方面出发,可将安全价值观分为分为个体、社会和不确定三个维度。个体安全维度和社会安全维度都以安全确定为价值取向,把不确
安德鲁·芬伯格(Andrew Feenberg)是一位当代技术理论家,同时也是一名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他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出版了《技术批判理论》,并凭借这本著作在学术界崭露头角。值得注意的是,该书2002年修订版则把书名改为《技术转化:重新审视批判理论》,这一修订版突出表明芬伯格认为批判理论主要讨论技术转化问题。而国内学者对技术转化的主题并没有特别关注,本研究着眼于芬伯格的技术转化思想,以揭示芬伯格技术转化主题及其在其技术批判理论中的意义。
  芬伯格技术转化思想是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传统技术理论陷入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