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动症是青少年期最常见的一种行为障碍,与品行障碍具有高并发性。研究表明,多动症与品行障碍在外部行为表现、病因学和社会认知方面具有相似特点,但两种障碍高共病率的原因至今还不明确。 根据品行障碍在童年期以对抗性攻击行为品行障碍这一亚型为主和攻击行为是多动-冲动型多动症儿童的主要临床表现,本研究以道奇(Dodge,1997)的攻击行为社会信息加工机制模型为理论依据,试图解决三个问题: 1.从内隐社会认知、攻击行为、敌意性归因、行为结果的积极期待四个方面探讨多动症与品行障碍儿童的社会信息加工特点。 2.比较研究多动症和品行障碍儿童社会信息加工特点的异同,从而发现导致多动症与品行障碍具有高共病性的心理机制。 3.探讨内隐社会认知、攻击行为、敌意性归因、行为结果的积极期待等社会信息加工方式对攻击行为的影响。 本论文采用实验研究方法,结合内隐社会认知研究、攻击行为、敌意性归因和行为结果积极期待调查,以15名多动症儿童和17名品行障碍儿童为实验组,以18名正常儿童为对照组,对多动症和品行障碍儿童进行比较研究,探讨两者社会信息加工特点的异同。 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多动症与品行障碍儿童有相似的内隐社会认知特点,共同体现出偏好攻击词语的特点。 2.多动症和品行障碍儿童有相似的社会信息加工特点。 3.利他词语的偏好、敌意性归因和行为结果积极期待与攻击行为呈显著性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