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道家“生”观念研究

来源 :中共中央党校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iz_CS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先秦道家思想开启了大自然万物同生共运、浑然一体的“大生命”宇宙论视域,“道”、“天”、“地”、“人”构成了道家宇宙论的“四大”主轴。道家追问生命现象产生的本原和依据,将这个本原归之于“道”。“道”包含了对生命现象、生命活动的多方位理论提炼。“道”是万物的本原,也是万物运行的总规律、总法则,从“生物”个体的角度,生命运行自有其殊异之理,从“万物”的角度,“道”是天地万物运行的整体法则。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生”字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观念之一,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演化出了各种意象,其中基础含义是生命现象的产生、生命活动的运行和发展。追溯中国古代文化创造的灿烂思想成果,饱含着“生”的运生、发展气息。先秦道家的价值论思想本源于“生”,从大自然万物生生的现象中提炼为一种涵育生命、畜养生命的宇宙价值,道、天、地均有“生物”的基础内涵。老子以“衣养万物”来诠释“道大”:“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可名为大”(《老子》第34章),“衣养万物”内在包含了“生”物的德性价值。《老子》第五十二章中把“道”喻为“母”,如“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所以万物生生在古人看来是宇宙运行的至高价值,把“衣养”、“生”的价值赋予“道”,彰显了道家对万物生命的珍视。“天地”为万物之母,“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庄子·达生》),“母”是从孕育、长养万物的角度立论的,天地是万物生生的自然之因。天地之于万物,均等普施,四时运化交替不已,阳光雨露滋润哺育,平等地赋予万物以生命孕育的条件,自然而然,无有所取,故天地之德甚大。“生”和“畜”为我们理解道家的“道”“德”两者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基本视角。“生”、“畜”是万物生命活动的自然阶段,出生之后面临着畜养,这是生命活动展开的过程。道家在追问生命现象产生的本根的同时,继续追问生命产生以后的活动进程,前者提炼为“道”,后者提炼为“德”,《老子》五十一章阐述了“生之,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八个环节,这是一串植物从出生到成熟的生命活动。老子的“道生之,德畜之”(《老子》第51章)构成了“生”与“得”两个不同的视角,“德”在万物“得”之的意义上,诠释了“道”以“德”的形式向万物生命的落实。天地的生物精神经过人文的价值提炼,沉淀为慈爱百姓、涵养民生的政治伦理。《庄子》将治理者称为“畜天下者”:“古之畜天下者,无欲而天下足,无为而万物化。”(《庄子·天地》)道家的治理理念从天地生畜万物出发,提倡慈爱百姓,关切民生,爱恤百姓如同天地生物一般,顺民之“常性”而爱养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老子》第10章),慈养百姓而不居其功,不以为德,故圣人之德甚大。道家以体道、修德为生命的最高追求。天地生生万物,慈爱而均施,万物得其生命的自由舒展,“天无私覆,地无私载”(《庄子·大宗师》),人法则天地生物之大德,爱护群类,顺应大自然万物生发运行的自然规律,常宽容于物,《庄子·缮性》篇云:“四时得节,万物不伤,群生不夭。”体道之人宽大心性、在宥万物,《庄子·天地》篇提出了天、德、仁、大、宽、富六德,圣人以宽大的胸襟包容万物,心无涯际,慈爱万物无有偏执,法天地生物、畜物之德,顺万物之“真性”而为。修德之人真淳朴质,不失其赤子之心,涵养柔和之气,循“上善”之理而行。在自然万物中,老子赞叹“水”,“上善若水”,水流经的地方地势低洼,处万物的卑微之处,滋润万物,平等施予,无物不利。有志于体道之人,虚怀若谷,安时处顺,处善而忘其善,故云“上善”。先秦道家思想的“大生命”宇宙论的“天人和合”思维,基于人的生命与大自然物资交流的自然和合,成于人与天地万物“生生”的价值和合,终而通向人与宇宙万物生命气象浩然同流的精神和合。《庄子》内在充盈着诗性的气质,其精神世界与天地万物为一体,追求心灵的自由驰骋、生存的和谐之美。《庄子》的“天地境界”开拓了生命的自由之维,物质活动的现实展开是现实的、有限的、可视的自然运行,精神活动的审美境界通向超越的、形而上的、无待的自由徜徉,“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生”之精神彰显着万物平等的生成本质,“平等”基于生命自然舒展的本然性。万物生生,寿命有长短,体型有大小,价值有美丑,《齐物论》提出了人之“成心”的自我“觉解”,人居于自身的价值立场而有所分辨,析其是非,“齐物”诠释了人从“师心”的“是非”、“美恶”的立场隐退,同宇宙天地生生不息的“大生命”整体浩然同流的精神境界。《逍遥游》篇中,“自由”是生命运行的“自然”本质,诠释了生命舒展的天然状态,万物获得“天乐”的生存方式。从人的生活视角观之,人与大自然、人与人之间形成了深入的联系互动,“逍遥”精神在人与大自然交往的过程中,体现为顺应事物运行的天然条理制器、用物,追求“以天合天”的物用境界。
其他文献
本文的核心问题是探讨在理解的过程中,诠释学经验如何通过语言传达以及语言如何成为存在论诠释学的视域。我们知道,狄尔泰将诠释学从工具转化为认识论,海德格尔则进一步将其转化为存在论并与现象学将结合,他借助诠释学考察了人类此在的生存论环节,如此在的有限性、理解与解释、话语与语言、实践的基础地位等多个主题。伽达默尔则从“理解”入手,在艺术经验中发现了对艺术真理进行理解的奥秘,从而导致诠释学的出场,在对它的重
学位
古代君主在国家治理中具有核心地位,君权至高无上使得君主之私德不仅为个体道德问题,亦关乎社会治乱。因此,在缺失他律性之情况下,君主能够自我约束便显得尤为重要。修身为治国、平天下之基,纵观前古,大多开创盛世之君主重德修身,而君主轻视道德修养易致天下大乱。《群书治要》是唐朝初年魏徵、虞世南、褚亮、萧德言等人受命于唐太宗李世民,从中国古代经、史、子书辑录精华以资辅政,形成一套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学位
多孔聚合物材料因为具有可精确控制的孔隙率、高的比表面积和机械强度以及密度可调等优势,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广泛应用于催化剂载体、吸附分离、组织工程、智能材料、环境科学、传感基质等多个领域。因此,多孔聚合物材料的高效制备,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社会价值。经过近二十年的潜心研究,作者所在课题组发展了一种以凝胶乳液为软模板制备多孔聚合物材料的方法。相比于传统硬模板法,基于凝胶乳液的软模板法不需要牺牲模板且有
学位
分类问题广泛存在于不同领域,如模式识别、医学疾病诊断、企业破产预测、信用评级等。基于数据包络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前沿面的分类方法利用DEA模型得到的分段线性前沿面区分不同类别的样本数据。DEA模型中的标杆使得基于DEA前沿面的分类方法对分类结果具有较强的解释能力。然而已有研究中,基于DEA前沿面的分类方法在理论和实践上仍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1)
学位
以博古为首的中共临时中央领导时期,被称为“第三次‘左’倾路线的继续发展的时期”,这期间中国革命遭遇严重挫折,尤其是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以及中央苏区的丢失。本文以中共临时中央为研究主体,以中央苏区的重大事件为线索,探究中共临时中央所犯的“左”倾错误和它在其中发挥的作用,梳理中共临时中央与共产国际的关系,深化既有研究的薄弱环节及辨析存在争议的问题。1931年9月成立的中共临时中央政治局,其组
学位
活性氧(ROS)是需氧型生物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种代谢产物。在正常生理条件下,细胞内ROS的浓度稳定,其产生及清除处在动态平衡的状态。适度生成的ROS对机体免疫、信号传导等许多生理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在一些外源性和/或内源性刺激作用下,细胞内会产生并积累过量ROS,导致氧化应激的产生,造成蛋白质、DNA及RNA等生物大分子不可逆转的损伤,并进一步致使器官受损及引发中风、糖尿病、神经性
学位
近年来,随着纳米科技的迅速发展,纳米材料在人类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它们可以与多种生物分子相互作用,展现出纳米材料的生物功能。分子动力学(Molecular Dynamics,MD)模拟方法对于在纳米尺度和纳秒级别下研究纳米材料和生物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具有独特的优势,是实验部分的理论指导和补充。因此,本学位论文采用MD模拟的方法围绕低维纳米材料(纳米颗粒和纳米片)的生物相容性及其与生物分子的相互
学位
人的自由发展是马克思一生探究的课题,也是马克思一生的事业追求。从“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作为自己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到《资本论》中明确提出将“自由王国”作为人的自由发展的目标,让每个人都能够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表明马克思人的自由发展思想是一以贯之的过程。它不仅属于思想、理论等精神层面的财富,而且属于正在变成现实的社会财富。当代人的实践正是把思想理论变成现实的积极行动,也是在向“自由王国”的不断
学位
市场上的伪造的钱币、软件、电影、药品、服装等商品不仅给消费者和著作人造成经济损失,而且给消费者的健康和生命带来潜在的风险。政府和版权持有者被迫增加开发防伪技术的投资,中国有90%以上的药品、15%以上的食品、95%以上的烟酒产品都使用了防伪技术。目前中国从事防伪标签公司超2000家,防伪行业从业人员20余万人,到2025年中国防伪市场规模将达到3500亿元。光致发光印刷是应用最广泛的防伪手段之一,
学位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的日益加深,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的逐渐形成,中国商务人士与商务组织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商务人士与组织之间的沟通交流日益频繁。跨文化商务沟通行为已成为新常态,跨文化商务沟通能力已成为中国国际商务人士应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虽然国内外学界目前对跨文化商务沟通能力的相关构念均有探讨,但缺乏针对中国国际商务人士的跨文化商务沟通能力有实证证据支持的深入系统的研究。鉴于此,本研究拟以中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