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通过对古今医案专著及临床经验专著622本、现代期刊杂志129种中采集到的1112例五苓散主治医案的统计分析,挖掘出隐藏在五苓散医案中的量效关系与相关影响因素、主治疾病及主症、用药规律及化裁规律等,为临床更好地应用五苓散提供参考。 方法: 依据《中国医籍大辞典》、《中国医籍提要》、《成都中医药大学馆藏目录》、《中华医典·医案分部》、《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等著作,确定查阅书籍类文献622本,公开发行期刊129种,按照纳入标准收集五苓散医案1112例,从中提取主症、病名、药物、药量、疗效、季节、地域等内容。根据《中医临床常见症状术语规范》、《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中国度量衡史》、《中药大辞典》、《中医诊断学》、《中医内科学》等工具书进行数据规范并建立数据库,运用频数分析方法处理数据。 结果: 1.五苓散主治病种相对集中,1112则五苓散医案中,主治病种100种,前三位高频病种分别为:水肿、泄泻、癃闭。 2.医案中出现主症581种,症次4848次,平均每则医案包括主症4.3个,前三位的高频主症分别为:尿少、纳呆、小便不利。 3.医案中涉及药物366味,其中加药361味,加药以补虚药、利水渗湿药、理气药出现频次最高。 4.五苓散原方药量的众数为白术10g、茯苓15g、桂枝10g、肉桂3g、泽泻10g、猪苓10g。 5.五苓散原方药物中桂枝、白术被减去的次数最多,泽泻被减去次数最少。常见减药味数为1味。 6.1112则医案中,3例为散剂,其余均为汤剂。 7.痊愈634例,有效407例,无效13例,未交待疗效58例。 8.加药味数的多少不会影响五苓散方原方用量。 9.肉桂在华南和西北地区用量大于其他地方。 10.24节气中处暑肉桂用量15g,明显高于其他节气;立秋桂枝用量3g,明显低于其他节气。 结论: 1.五苓散原方后世用量与《伤寒论》记载基本相近。 2.后世使用五苓散,方中药物比例发生变化。 3.五苓散方原方用量与加味药物的多少、地域等影响因素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4.季节因素会影响五苓散量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