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阶拉曼光纤放大器的研究与应用

来源 :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ppconfi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光纤通信技术的发展,无中继光传输距离越来越长,由过去的几十公里到现在的几百公里。由于无中继光传输距离受限于光纤的衰减、色散和非线性效应等因素,当光纤传输损耗超过90dB,传统的无中继光传输技术已经无法实现现有传输损耗的突破,需要寻求新的光传输技术来延长无中继传输距离。拉曼光纤放大器(FRA)以传输光纤本身作为增益介质对信号实现分布式放大,具有增益高、带宽大、噪声低等优点,使其成为无中继光传输系统的关键技术之一。现有一阶和二阶FRA对光传输系统的优化能力有限,而三阶FRA在达到相同增益的情况下具有更低的等效噪声指数,因而能明显改善系统性能,实现更远的无中继传输。本文重点围绕着三阶拉曼光纤放大器展开,主要分析了三阶FRA的数学模型及其求解方法,针对三阶FRA的噪声和增益等关键性能指标,提出了一种基于半导体激光器的多泵浦波长的新型三阶拉曼光纤放大器,优化了激光激射和相对强度噪声(RIN)对系统的影响,并对基于该新型三阶拉曼光纤放大器的高速超长无中继光传输系统进行了实验。具体研究工作如下:(1)基于受激拉曼散射效应基本理论,研究了三阶FRA的原理,并根据现有一阶、二阶和传统三阶FRA结构,设计了一种基于半导体激光器的多泵浦波长的新型三阶FRA结构。(2)通过对单泵浦单信号的一阶FRA传输方程的研究,拓展推导了三阶FRA泵浦光、信号光、瑞利散射、双瑞利散射(DRS)和放大的自发辐射(ASE)噪声的数学模型,并给出了在初值和边值条件下三阶拉曼光纤放大器数学模型的求解方法。(3)通过分析拉曼光纤放大器的噪声来源和相关指标参数,仿真分析了在DRS和ASE噪声的影响下,一阶、二阶和三阶FRA的性能,并得出结论:传统三阶FRA比一阶FRA有2.1dB系统光信噪比(OSNR)改善,传统三阶FRA比二阶FRA有1.2dB的系统OSNR改善,新型三阶FRA比二阶FRA有0.9dB的系统OSNR改善。(4)采用基于半导体激光器的多泵浦波长的新型三阶拉曼光纤放大器设计了单波50Gbit/s与100Gbit/s的高速率超长无中继传输系统,在国内首次实现了单波50Gbit/s、线路总损耗103.95dB和单波100Gbit/s、线路总损耗101.27dB的传输系统。
其他文献
网络系统在实际生产中十分常见,例如通讯网络、计算机网络,文献引用关系网络等,网络系统理论在上述领域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将实际问题借助网络化模型处理,再利用网络系统理论
天然气属于清洁一次能源,其主要成分为甲烷(CH_4),含氢量高,完全燃烧后烟气中的水蒸气的含量远高于煤炭等其他矿物燃料完全燃烧后的含量,天然气燃烧产生的烟气中含有约18%体积分数的水蒸气,这部分水蒸气在约55~60℃达到其饱和水蒸气分压力,开始冷凝。当冷凝至30℃,冷凝释放的热量约占天然气低位热值的14%,冷凝释放的热量远远大于烟气显热的热量。降低烟气排烟温度,利用烟气水蒸气的冷凝热,可大幅度提升
本文是以介绍一个非自治大气海洋动力系统模型初边值问题为核心的综述,该模型主要用于描述在海洋与大气接触面所进行的能量交换和物质交换的过程以及流体在不同位置的动力学
在搜索过程中,如果用户不了解目标领域,或者用户的搜索任务相对比较复杂,或者系统对信息的索引不充分,这些情况下用户的搜索行为通常称为探索式搜索。查询推荐可以找出与初始
本课题为了解决用于控制理论教学实验的相关设备资源短缺、教学效果不够理想、功能受限等问题,开发了控制工程创新实验平台。配合大量的开放通信协议和开放软硬件资源,通过不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实时系统已经被广泛地应用到各个领域。然而,系统性能的不断提升,也随之带来了不可忽视的能耗问题。低能耗是衡量实时系统优良程度的一项重要指标。
生物发光断层成像(BioluminescenceTomography,BLT)是光学分子影像的一种重要成像模态,通过生物体表面测量到的光子通量,重建出生物体内部荧光光源的三维分布,从而反应出生物
图像匹配是计算机视觉中的一项重要技术,图像匹配的任务是将两幅或者更多幅的影像统一变换到同一坐标系下,从而能够综合利用各种信息。如今图像匹配在人工智能机器人,武器制导,无人驾驶,三维重建,医学影像检测,文字、指纹和面部识别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遥感影像的匹配在地图更新,防灾救灾等方面也是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比如图片的成像原理不同,分辨率不同,拍摄角度拍摄时间不
近年来中国高速铁路技术发展迅速,尤其是中国标准动车组复兴号的顺利运营,极大地改善了国民的出行体验。随着列车运行速度的提升以及运营环境变得更加复杂,传统的多刚体动力学设计方法因为没有考虑到车辆结构的弹性变形对车辆动力学性能的影响而被车辆设计师们所关注。为了在车辆设计阶段得到更加严格且精确的动力学结果,保证动车组安全高速行驶以及优良的平稳性,有必要展开刚柔耦合对车辆动力学具体影响的研究。本文首先阐述了
随着移动设备技术的进步与通信技术的革新,人们对随时随地访问互联网的需求越发迫切。传统网络已经不能满足需求,移动互联网应运而生。移动互联网的出现带来了新的商业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