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方芪芎颗粒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观察及实验研究

来源 :湖北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jxz3337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复方芪芎颗粒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
  探讨复方芪芎颗粒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的疗效。
  方法
  选取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就诊于中国人民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中西医结合科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86例,随机分为研究组(43例)和对照组(43例),对照组给予患者常规药物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增加服用复方芪芎颗粒。治疗3个月后,对比两组在ACR20、ACR50、ACR70、DAS28、ESR、CRP、RF、ACPA等指标以及生活质量评分和不良反应发生率之间的差异。
  结果
  治疗3个月后,研究组和对照组在ACR20、ACR50、ACR70、DAS28、ESR、CRP、RF、ACPA等指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且研究组ACR20、ACR50、DAS28、ESR、CRP、ACPA等指标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GQOL-74)高于对照组(P<0.05),而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
  复方芪芎颗粒联合常规药物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临床效果显著,能显著改善患者各项相关生化指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并能减少药物导致的不良反应,值得在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第二部分复方芪芎颗粒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抗炎作用的实验研究
  目的
  研究复方芪芎颗粒对佐剂性关节炎(adjuvant arthritis, AA)大鼠的治疗作用,并探讨其对TLR4/MyD88/NF-κB信号通路的调控机制,明确复方芪芪芎颗粒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作用机制,为复方芪芎颗粒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为RA的中医药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与研究方向。
  方法
  1.将60只Wistar大鼠随机均分为6组,除空白组10只大鼠外,剩余50只用完全弗氏佐剂制造关节炎大鼠模型。致炎第3周开始灌胃给药,持续3周。
  2.足跖厚度及关节炎症评分:定期测量并记录各组大鼠右后肢足跖厚度、计算关节炎症指数。
  3.HE染色病理切片分析大鼠滑膜组织病变。
  4.ELISA法检测灌胃3周后大鼠血清TNF-α、IL-1β、IL-6含量。
  5.WesternBlot法检测大鼠滑膜组织中TLR4、MyD88、NF-κB蛋白表达量。
  6.RT-PCR法检测滑膜组织中TLR4、MyD88、NF-κB的mRNA表达水平。
  结果
  1.足跖厚度及关节炎症评分:给予复方芪芎颗粒和MTX灌胃治疗的大鼠,足跖厚度均小于模型组(P<0.05),且高、中浓度组大鼠足跖厚度均小于MTX组(P<0.05)。关节炎症评分变化同足跖厚度(P<0.05)。
  2.HE染色病理切片:正常组:滑膜细胞结构排列有序,无炎症细胞浸润,无水肿表现;模型组:滑膜细胞水肿、排列紊乱,血管翳形成,有明显炎性细胞浸润,胶原纤维水肿;低浓度组:滑膜细胞中度水肿,有炎性细胞浸润,胶原纤维水肿减轻;中浓度组:滑膜细胞水肿较轻,有少量炎性细胞浸润,胶原纤维轻度水肿;高浓度组:与正常组病理切片所示相近。MTX组:与低、中浓度组病理切片所示相近。
  3.ELISA法:与模型组相比,各给药组TNF-α、IL-1β、IL-6水平显著降低(P<0.05),其中复方芪芎颗粒高浓度组水平显著低于MTX组(P<0.05)。
  4.WesternBlot和RT-PCR:与模型组相比,各给药组TLR4、MyD88、NF-κB水平显著降低(P<0.05),其中复方芪芎颗粒高、中浓度组表达水平低于MTX组(P<0.05)。各组大鼠滑膜组织TLR4、MyD88、NF-κB的mRNA表达水平变化同蛋白表达。
  结论
  1.复方芪芎颗粒对AA模型大鼠关节炎具有治疗作用,能抑制关节滑膜病变,并呈现出一定的剂量依赖性。
  2.复方芪芎颗粒能通过抑制血清中TNF-α、IL-1β、IL-6等炎性因子的释放,缓解炎症反应。
  3.复方芪芎颗粒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机制可能是抑制TLR4/MyD88/NF-κB信号通路的连贯传导。
  4.TLR4/MyD88/NF-κB信号通路过度表达可能是RA复杂的发病机制之一,有望为RA的诊治提供新的靶点。
其他文献
由病原真菌Magnaporthegrisea(Hebert)Barr(无性态:PyriculariagriseaSacc.)引起的稻瘟病是全球水稻生产上最具毁灭性的病害之一。该病害的大范围发生不仅影响生态系统的功能而且造成当地的经济损失。实践证明,培育和合理利用抗病品种是控制这一病害最经济有效和对环境最安全的手段。然而,具有单一抗病基因的水稻品种在广泛种植了一段时间以后往往就丧失了抗病性,将同一病
学位
本论文选用广东省稻瘟病菌ZCi3中2个具有一定致病力分化的菌株01.198a(ZCl3-1)和01-98a(ZCl3-2)为材料,进行细胞壁中水溶性激发子分离、纯化、检测,并对其性质进行了研究。在实验中,以C039和C0101ASl作为激发子活性指示材料,并通过SDS-PAGE电泳和MALDI.TOFMS等技术对来自2个菌株的糖蛋白激发子进行了分析,然后与纪春燕(2004)纯化得到的CBSl(MG
学位
奶山羊的泌乳性能与乳腺的发育息息相关,哺乳动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其乳腺经历着细胞生长、增殖、分化、凋亡等生命过程。研究发现,miRNAs和circRNAs作为非编码RNA,通过调控基因转录后水平对乳腺的发育及泌乳活动发挥关键作用。本课题组在前期研究中发现,在初乳期和泌乳高峰期的奶山羊乳腺组织中存在着差异表达显著的miR-574-5p,但其具体的调控机制尚未见报道。因此,本试验将miR-574-5p
学位
目的:观察PRP结合经筋针刺治疗早中期KOA的疗效。探讨PRP结合经筋针刺疗法对早中期KOA的治疗效果及其潜在作用机制,以期为临床治疗早中期KOA患者提供借鉴。方法:符合条件的98例早中期KOA患者均来源于湖北省十堰市太和医院骨科康复门诊中心,就诊起止日期为:2018年10月30日-2019年5月30日。以就诊时间顺序对患者进行编号,将入选病例通过Excel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其中PRP结合经筋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与分子对接的研究方法分析预测七宝美髯丹延缓皮肤光老化的作用网络和通路机制,并运用细胞实验及动物实验验证上述作用机制及信号通路,从微观到宏观证实七宝美髯丹对抗皮肤光老化有效性。方法1.利用TCMSP及TCMID数据库筛选七宝美髯丹活性成分及作用靶点,联合GeneCards、NCBI Gene数据库获取皮肤光老化相关靶基因,基于Cytoscape软件构建药物-化合物-作用靶点网络,S
目的对免疫化学联合法加上高脂辛辣饲料喂养,并佩戴颈环制备的心脾积热型RAU大鼠进行研究,观察模型大鼠口腔粘膜组织病理学的改变、体重的变化、临床表现和给予愈口宁高、中、低剂量后的变化,从分子水平探讨心脾积热型RAU大鼠模型的发病机制,愈口宁对调节Th1/Th2免疫平衡的作用机制以及与JAK/STAT信号通路的相关性,为愈口宁治疗心脾积热型RAU的应用价值提供实验依据。方法1.理论研究:通过查阅国内外
目的通过构建咪喹莫特(Imiquimod,IMQ)诱导的BALB/c银屑病样小鼠模型,观察雷公藤多苷(Tripterygium wilfordii polyglycoside,TWP)对银屑病样小鼠模型皮损面积和疾病严重指数(Psoriasis area and severity index,PASI)评分、组织病理形态学以及血清中白细胞介素27(Interleukin-27,IL-27)的影响,
学位
一、研究背景  结肠癌(colorectal cancer, CRC)是临床上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位居各类肿瘤的前列,已严重影响到人们的生活质量。结肠癌临床治疗常采用的方式有手术切除、放疗、化疗、免疫疗法和分子靶向治疗等。手术切除主要适用于早期局限转移的肿瘤患者,如Ⅰ期结肠癌,Ⅱ、Ⅲ期结肠癌则采用手术与化疗结合治疗,而进展性晚期结肠癌治疗主要以化疗为主。可见在各阶段结肠癌的治疗中,
学位
目的变应性接触性皮炎是一种常见的炎症性皮肤疾病,是由于皮肤或粘膜反复接触过敏原发生的变态反应所导致,IL-33活化肥大细胞发生脱颗粒,释放组胺、蛋白酶、炎性因子和趋化因子等参与其病理过程,IL-37具有免疫抑制和抗炎效应,本研究主要探讨IL-37对大鼠变应性接触性皮炎模型的效应,及其对IL-33诱导肥大细胞活化的作用及其潜在机制,为临床用药方面提供理论基础和指导方向。方法SPF级6周龄健康雄性SD
第一部分1例可疑恶性甲状腺结节个案报道及文献复习背景:甲状腺癌已成为发病率增长速度最快的恶性肿瘤,甲状腺结节是甲状腺癌的第一个甲状腺体征,约有7%-15%的结节是恶性的,可通过甲状腺彩超或甲状腺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进行鉴别,可疑恶性甲状腺结节目前无有效的无创治疗方法,多选择手术或医学随访。现报道于中部战区总医院就诊的1例可疑恶性甲状腺结节患者资料,并复习国内外相关文献,旨在探讨对本病有效的非手术治疗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