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稻瘟病抗病基因Pik的定位及克隆

来源 :华南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j10203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病原真菌Magnaporthegrisea(Hebert)Barr(无性态:PyriculariagriseaSacc.)引起的稻瘟病是全球水稻生产上最具毁灭性的病害之一。该病害的大范围发生不仅影响生态系统的功能而且造成当地的经济损失。实践证明,培育和合理利用抗病品种是控制这一病害最经济有效和对环境最安全的手段。然而,具有单一抗病基因的水稻品种在广泛种植了一段时间以后往往就丧失了抗病性,将同一病害的不同抗病基因聚合到同一品种中,被认为是获得高水平持久抗病性的重要途径之一。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是抗病育种中实现基因聚合快速而有效的途径。另一方面,抗病基因是植物-病原物互作中的一个关键因子,克隆抗病基因是揭示植物-病原物互作机理和了解寄主与病原菌共进化规律的基础。因此,对抗病基因进行定位,寻找与之连锁的分子标记和克隆抗病基因就变得非常重要。水稻稻瘟病抗病基因Pikp对来自日本和中国的许多稻瘟病菌生理小种具有稳定的抗病性,为了更好地利用该基因,本研究致力于对Pikp基因的定位和克隆,得到如下结果: 1.Pikp的遗传及物理作图 通过构建包含目的基因Pikp的F2代作图群体,利用混合群体分离分析(bulked-segregantanalysis,BSA)和隐性群体分析(recessiveclassanalysis,RCA)相结合的方法,利用第11染色体长臂上公开发表的基于PCR技术的8个微卫星(simplesequencerepeats,SSR)标记,以及自主开发的1个扩增片段酶切多态性序列(cleavedamplifiedpolymorphicsequences,CAPS)标记进行了连锁分析。结果获得了2个候选连锁标记(RM5926、K37)。利用这2个标记对2个组合共681个F2个体进行了连锁分析,结果表明,这2个标记与目的基因连锁,遗传距离分别为3.08和0.29cM,并且位于目的基因的两侧。为了进一步缩小目的基因区域,利用9个Pikm基因的连锁标记(李落叶,2005)进行了连锁分析。结果表明,K34和K37位于Pikp基因的同一侧,另5个标记(RM144、K15-2、K25、K22、K28)与RM5926一起位于Pikp基因靠近端粒的一侧;而K33则与Pikp基因共分离;由此将该基因位点界定于标记K34与K28之间0.74cM区域。为了进一步缩小目的基因区域,利用测序品种日本晴的参考序列,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法(bioinformaticsanalysis,BIA),在目的基因区域开发了新的SSR和序列标签位点(sequencetaggedsite,STS)标记。在开发的4个标记K39、K40、K41和K42中,K39在来自K34的重组体中检测到1个重组事件,与目的基因的遗传距离为0.14cM;另外3个标记K40、K41和K42则与目的基因Pikp完全共分离。综合上述连锁分析的结果,Pikp位点被界定在侧翼标记K39和K28之间的0.66cM区域,4个分子标记K33、K40、K41和K42则与之完全共分离。 为了构建该位点的物理图谱,将与Pikp紧密连锁的标记分别着陆到日本晴的细菌人工染色体(bacterialartificialchromosome,BAC)和P1介导的人工染色体(P1-derivedartificialchromosome,PAC)克隆上,根据连锁标记的物理位置构建了基于日本晴参考序列的Pikp位点的电子物理图谱。结果表明,Pikp位点被定位在大约142kb的物理区域内。 2.Pikp候选基因的鉴定 利用2种生物信息学软件RiceGAAS(Autopredgeneset,http://ricegaas.dna.affrc.gojp)系统和SoftBerry(http://www.softberry.com)对目的基因区域进行基因预测,初步确定了Pikp的候选抗病基因为KP1、KP2、KP3和KP4。为了确定基因预测结果,利用RT-PCR技术对4个候选基因进行了表达模式的分析。结果表明,候选基因KP2和KP3表现为组成型表达;而KP1和KP4则不表达,从而排除它们作为候选基因的可能性。因此,将KP2和KP3作为该目的基因的候选基因。 3.候选基因的遗传互补分析 为了验证上述2个候选基因的功能,利用长片段PCR(long-rangePCR,LR-PCR)技术以及双元载体转化体系pCAMBIA1300AscI,对2个候选基因进行扩增及克隆。然后,以高度感病品种Q1063作为受体,通过农杆菌介导法进行了候选基因克隆的遗传转化。其中候选基因KP2已获得一些转化苗,并对其T0代的转化苗进行了初步的表型鉴定。结果表明,KP2不是Pikp的功能基因。由于KP3的克隆获得较晚,相关的遗传转化尚在进行中。
其他文献
小麦叶锈菌引起的小麦叶锈病是影响小麦生产最严重的病害之一。研究小麦叶锈菌的致病机理对控制小麦叶锈病84的流行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使用小麦叶锈菌致病类型为THTT的生理小种的休眠夏孢子、萌发夏孢子、与TcLr19感叶锈病突变体M433-3-11-2亲和互作早期(包括互作6h、12h和24h)、互作6d时期的转录组测序数据构建的cDNA文库进行差异基因的筛选。筛选了休眠夏孢子时期与萌发时期、亲和互作
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受到许多生物和非生物胁迫的影响,为了适应复杂的环境,植物进化出适应性防御机制,以抵抗各种逆境伤害。其中转录因子在将感知的应激信号转化为应激反应基因表达中至关重要。小麦叶锈菌(Puccinia triticina)是危害小麦生产的重要病原物,所以从小麦中筛选具有抗病潜力的NAC转录因子,并研究其在对抗叶锈菌中的生物学作用,可为小麦转基因分子育种实践提供候选基因资源,丰富小麦抗叶锈病机
由立枯丝核菌引起的黑痣病是马铃薯生产中一种主要的土传病害,长年连作会不断加剧病害的发生和为害,而当前主要依靠以嘧菌酯为主的化学药剂沟施对黑痣病进行防治。化学防治虽然杀死了土壤中病原菌,但是也杀死了很多土壤中的中性微生物甚至有益微生物,破坏了土壤中微生物群落结构。而生防菌的施用不仅能抑制病菌群体数量而且能改善土壤中菌群结构,有利于调节土壤微生态平衡。本研究以前期筛选到对黑痣病菌具有拮抗作用的菌株Z1
苹果树腐烂病菌具有潜伏侵染的特性,前期难以发现,后期防治较为被动,且容易复发。有报道发现苹果园无症状枝条上普遍携带腐烂病菌。但腐烂病菌在苹果树不同高度、果园不同位置在不同季节的分布情况,在已发生和未发生腐烂病的果园中(发病园和无病园)腐烂病菌的分布特征及病菌携带量是否有差异,不同季节腐烂病菌的分布及携带量有哪些变化等都还缺乏研究。本研究首先对苹果组织基因组DNA提取方法进行了对比优化,并优化了本研
苹果枝干轮纹病(Apple ring rot)是苹果树上一种非常普遍且严重的病害,可以造成树势衰弱,果实产量降低。本研究针对河北省保定市、山东省栖霞市的10个苹果种植园,在不影响果树生长的前提下,采集了感染枝干轮纹病的富士苹果树树叶、枝条、树皮以及苹果树周围土壤,测定了植物样品的全钾(K)、全锌(Zn)、全锰(Mn)和土壤样品的pH和速效钾(K)、有效锌(Zn)、有效锰(Mn)等的含量;同时采集并
茄链格孢(Alternaria solani)的全基因组测序已于2015年完成,本文在茄链格孢全基因组测序基础上,对致病相关基因AsSlt2和AsSod进行功能解析,进一步明确茄链格孢的致病机理。同时对2016-2018年采自河北和内蒙地区的202株马铃薯早疫病菌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成功克隆了茄链格孢致病相关基因AsSlt2和AsSod。AsSlt2基因全长为1675b
由致病疫霉(Phytophthora infestans)引起的马铃薯晚疫病是马铃薯生产中最具危害性的病害。致病疫霉能够分泌效应子促进侵染寄主植物并在寄主植物内定植。通过效应子研究病原菌的致病及与植物的互作机制在理论上有助于理解病原菌的致病机理,在实践中有助于抗病品种的开发和布局。本研究通过对RxLR基因PITG-14788和PITG-19831功能的研究,以期进一步明确RxLR类效应子在致病过程
类甜蛋白(Thaumatin-like protein,TLP)是一类具有抗真菌功能的病程相关蛋白(pathogenesis-related proteins,PRPs),在植物病理学研究中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研究转TaTLP1基因小麦对叶锈菌侵染的抵抗能力,是明确其是否参与小麦抗叶锈病防御反应的重要内容。为此,在前期TaTLP1基因克隆和VIGS(virus-induced gene sile
学位
NPR1基因是介导植物系统获得抗性(Systemic Acquired Resistance,SAR)的重要的转录调控因子。在本课题组前期研究中,发现了小麦条锈菌(Puccinia striiformis f.sp.tritici,Pst)中存在效应蛋白PNPi可通过靶标NPR1蛋白抑制SAR类似反应。然而,小麦锈菌效应蛋白PNPi在植物中的其他靶标及其分子机制仍亟待明确。本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
植物对植食性昆虫的抗性本质也是一个植物化学防御的问题,植物组织内特有的次生物质对其抗性起着重要的作用。许多研究结果表明:作物的抗性与其体内的次生物质有密切的关系。水稻作为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其抗性品种所产生的次生物质与水稻抗性之间的关系也愈来愈受到关注。水稻抗性品种的应用和推广是目前褐飞虱综合防治的重要措施。本文对抗褐飞虱水稻品种IR3685%乙醇提取物进行了分离和检测,并对褐飞虱进行了生物活性测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