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P结合经筋针刺治疗早中期KOA的疗效研究

来源 :湖北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1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观察PRP结合经筋针刺治疗早中期KOA的疗效。探讨PRP结合经筋针刺疗法对早中期KOA的治疗效果及其潜在作用机制,以期为临床治疗早中期KOA患者提供借鉴。
  方法:
  符合条件的98例早中期KOA患者均来源于湖北省十堰市太和医院骨科康复门诊中心,就诊起止日期为:2018年10月30日-2019年5月30日。以就诊时间顺序对患者进行编号,将入选病例通过Excel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其中PRP结合经筋针刺组49例,PRP组也为49例。试验组为PRP结合经筋针刺,对照组仅采用PRP注射治疗。PRP注射1次/周,经筋针刺1次/3日,2次/周,治疗时间3周,周日休息。两组患者的VAS和WOMAC评分将依次于治疗前及治疗结束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时统计。并在治疗结束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时对两种治疗方案的总有效率进行统计。利用SPSS21软件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VAS评分、WOMAC评分以及总有效率的差异进行比较。
  结果:
  1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BMI值、K-L分级这些一般资料的比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在治疗前的VAS及WOMAC评分也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均衡可比。
  2试验组组内比较:与治疗前相比,PRP结合经筋针刺组的的VAS和WOMAC评分在治疗结束后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时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治疗结束后3个月时相比,PRP结合经筋针刺组的VAS和WOMAC评分在治疗结束后6个月及12个月时均降低,且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与治疗结束后6个月时相比,患者的VAS及WOMAC评分在治疗结束后12个月时却出现升高,但差异尚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3对照组组内比较:与治疗前相比,PRP注射治疗组的VAS和WOMAC评分在治疗结束后3个月、6个月以及12个月时均降低,但差异的统计学意义(P<0.05)仅出现在治疗结束后3个月和6个月时,而VAS及WOMAC评分虽然在治疗结束后12个月时仍降低,但差异已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治疗结束后3个月时相比,PRP注射治疗组在治疗结束后6个月时的VAS评分、WOMAC评分均降低,但差异尚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VAS及WOMAC评分却在治疗结束后12个月时出现上升,且差异呈现出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与治疗结束后6个月时相比,VAS及WOMAC评分也在治疗结束后12个月时出现上升,并且差异也呈现出统计学意义(均P<0.05)。
  4组间比较:与单纯PRP注射治疗组相比,PRP结合经筋针刺治疗组在治疗结束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时的VAS评分、WOMAC评分均降低的更加明显,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5临床疗效:与PRP组相比,PRP结合经筋针刺组在治疗结束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时均呈现出更高的总有效率,并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两种疗法对早中期KOA患者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且PRP结合经筋针刺疗法的效果明显优于单纯PRP注射治疗,并且在治疗结束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其对患者症状及功能的改善均显示出更大的优势,这证明了PRP结合经筋针刺治疗早中期KOA具有协同促进的效应,并且疗效持久,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其他文献
苹果树腐烂病菌具有潜伏侵染的特性,前期难以发现,后期防治较为被动,且容易复发。有报道发现苹果园无症状枝条上普遍携带腐烂病菌。但腐烂病菌在苹果树不同高度、果园不同位置在不同季节的分布情况,在已发生和未发生腐烂病的果园中(发病园和无病园)腐烂病菌的分布特征及病菌携带量是否有差异,不同季节腐烂病菌的分布及携带量有哪些变化等都还缺乏研究。本研究首先对苹果组织基因组DNA提取方法进行了对比优化,并优化了本研
苹果枝干轮纹病(Apple ring rot)是苹果树上一种非常普遍且严重的病害,可以造成树势衰弱,果实产量降低。本研究针对河北省保定市、山东省栖霞市的10个苹果种植园,在不影响果树生长的前提下,采集了感染枝干轮纹病的富士苹果树树叶、枝条、树皮以及苹果树周围土壤,测定了植物样品的全钾(K)、全锌(Zn)、全锰(Mn)和土壤样品的pH和速效钾(K)、有效锌(Zn)、有效锰(Mn)等的含量;同时采集并
茄链格孢(Alternaria solani)的全基因组测序已于2015年完成,本文在茄链格孢全基因组测序基础上,对致病相关基因AsSlt2和AsSod进行功能解析,进一步明确茄链格孢的致病机理。同时对2016-2018年采自河北和内蒙地区的202株马铃薯早疫病菌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成功克隆了茄链格孢致病相关基因AsSlt2和AsSod。AsSlt2基因全长为1675b
由致病疫霉(Phytophthora infestans)引起的马铃薯晚疫病是马铃薯生产中最具危害性的病害。致病疫霉能够分泌效应子促进侵染寄主植物并在寄主植物内定植。通过效应子研究病原菌的致病及与植物的互作机制在理论上有助于理解病原菌的致病机理,在实践中有助于抗病品种的开发和布局。本研究通过对RxLR基因PITG-14788和PITG-19831功能的研究,以期进一步明确RxLR类效应子在致病过程
类甜蛋白(Thaumatin-like protein,TLP)是一类具有抗真菌功能的病程相关蛋白(pathogenesis-related proteins,PRPs),在植物病理学研究中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研究转TaTLP1基因小麦对叶锈菌侵染的抵抗能力,是明确其是否参与小麦抗叶锈病防御反应的重要内容。为此,在前期TaTLP1基因克隆和VIGS(virus-induced gene sile
学位
NPR1基因是介导植物系统获得抗性(Systemic Acquired Resistance,SAR)的重要的转录调控因子。在本课题组前期研究中,发现了小麦条锈菌(Puccinia striiformis f.sp.tritici,Pst)中存在效应蛋白PNPi可通过靶标NPR1蛋白抑制SAR类似反应。然而,小麦锈菌效应蛋白PNPi在植物中的其他靶标及其分子机制仍亟待明确。本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
植物对植食性昆虫的抗性本质也是一个植物化学防御的问题,植物组织内特有的次生物质对其抗性起着重要的作用。许多研究结果表明:作物的抗性与其体内的次生物质有密切的关系。水稻作为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其抗性品种所产生的次生物质与水稻抗性之间的关系也愈来愈受到关注。水稻抗性品种的应用和推广是目前褐飞虱综合防治的重要措施。本文对抗褐飞虱水稻品种IR3685%乙醇提取物进行了分离和检测,并对褐飞虱进行了生物活性测
学位
由病原真菌Magnaporthegrisea(Hebert)Barr(无性态:PyriculariagriseaSacc.)引起的稻瘟病是全球水稻生产上最具毁灭性的病害之一。该病害的大范围发生不仅影响生态系统的功能而且造成当地的经济损失。实践证明,培育和合理利用抗病品种是控制这一病害最经济有效和对环境最安全的手段。然而,具有单一抗病基因的水稻品种在广泛种植了一段时间以后往往就丧失了抗病性,将同一病
学位
本论文选用广东省稻瘟病菌ZCi3中2个具有一定致病力分化的菌株01.198a(ZCl3-1)和01-98a(ZCl3-2)为材料,进行细胞壁中水溶性激发子分离、纯化、检测,并对其性质进行了研究。在实验中,以C039和C0101ASl作为激发子活性指示材料,并通过SDS-PAGE电泳和MALDI.TOFMS等技术对来自2个菌株的糖蛋白激发子进行了分析,然后与纪春燕(2004)纯化得到的CBSl(MG
学位
奶山羊的泌乳性能与乳腺的发育息息相关,哺乳动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其乳腺经历着细胞生长、增殖、分化、凋亡等生命过程。研究发现,miRNAs和circRNAs作为非编码RNA,通过调控基因转录后水平对乳腺的发育及泌乳活动发挥关键作用。本课题组在前期研究中发现,在初乳期和泌乳高峰期的奶山羊乳腺组织中存在着差异表达显著的miR-574-5p,但其具体的调控机制尚未见报道。因此,本试验将miR-574-5p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