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前批判时期的“存在”论题 ——《证明上帝存在惟一可能的证据》解读

来源 :贵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guwenshuruf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代自然科学与形而上学冲突中的“存在”难题,集中体现在唯理论和经验论关于“存在”问题的冲突上。唯理论认为存在是通过理性可以发现的先验结构,经验论则认为存在是在时间中的流变。这两种对的存在解释模式不仅相互冲突,而且会导致自然的二元分离。康德在前批判时期试图调和自然科学和形而上学的解释模式并建构一种统一的自然观念,以此重建一个能够包含经验论和唯理论两种存在观,同时避免二元分离的自然哲学。康德的这一努力被总结为“前批判计划”。立足于“前批判计划”,康德开始调和自然科学和形而上学对存在的不同理解,这种调和在《证明上帝存在惟一可能的证据》一文中到达巅峰。在这篇论作中,康德采取两种策略来论证上帝的存在,一种是抽象和概念性的形而上学论证,另一种是仿照自然科学,从物理观察得出的具体、归纳的论证。康德之所以提出这种双重的路线,是由他前批判计划的整体主旨和任务所驱动的,在他看来,若两种论证都能证明上帝的存在,便说明了自然科学和形而上学对存在理解的内在一致性,从而保障了自然的统一性。然而,康德的总体倾向是以唯理论为基础来整合和容纳经验论,并且其理论基础是内部矛盾的:他一方面主张存在不是一个谓词,不能通过对概念的分析来得到,另一方面在构造新的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时,他依然是基于对事物可能性概念的先天分析进行的。显然,康德的这两个立场是自相矛盾的,而矛盾的实质依旧是两种不同存在观的冲突。因此,康德对两种存在观调和的努力是失败的。这最终使得康德对“前批判计划”进行了彻底反思,放弃了前批判时期综合唯理论与经验论存在观的努力,并在最后迫使他在批判哲学时期对现象和物自体进行区分。也正是这种反思孕育了康德在批判时期提出的关于“存在”的新观点,也正是前批判时期哲学计划的失败为康德过渡到批判哲学创造了机会。在这个意义上,前批判哲学的很多问题可以成为我们理解康德批判时期思想的问题导引,没有这些问题导引,我们很难理解批判时期康德思想的问题背景和所指,也很难真正深入地理解康德的整个哲学思想。
其他文献
学位
学位
在核心素养理念下,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量感"十分重要。"量感"是人对物体的感觉之一,它不像感受颜色、气味、声音那样比较直接,而是对物体量的一种感受,比较抽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很难将"量感"的培养融入课堂中,这就需要教师创设合理的教学课堂。"量感"是学生在小学阶段需要养成的技能之一,对学生以后解决数学问题有着基础性的作用,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解题速度,还能使学生对生活中的数学知识有更好的
期刊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