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1世纪以来,中国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拉开了乡村与城市生活、教育水平的差距。在先进的城市教育的拉力和落后的乡村教育的推力下,大量的农村儿童迁移到城市。同时,自实行计划生育以来我国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明显下降,乡村适龄儿童人口大量的减少,直接推动了21世纪初的农村中小学学校的撤并。这场教育布局的大规模调整牵动着学生、家长、教师、学校、政府和当地人民群众等众多利益主体,其实质为社会利益的调整。21世纪初兴起的中小学学校撤并,在一定程度上整合优化了农村的教育资源,但也暴露出了众多问题,尤其对偏远的乡村地区,学校的撤并导致了“上学难”,“小学低年级儿童寄宿身心健康发展难以得到保障”,“加重农村家庭的经济负担”等问题。追求教育公平成为本世纪以来基础教育改革的政策价值取向,但教育公平对于受教育者来说,是可以要求权利实现的任何义务一方为其提供自认为适合其发展的差别教育。学生家长作为学校撤并的主要利益主体方,因其知识结构、家庭收入及地理环境的差异,要求实行教育的差别化。本研究首先从研究的背景出发,阐述国内外的研究现状,明确本研究方向、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其次,立足于河南省省情,了解城镇化背景下中小学撤并的影响因素;最后,以学生家长为研究对象对其满意度进行调查,并结合个案,在透视学校撤并调整的效果及其不足并反映学生家长的教育诉求基础上,提出针对性改进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