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海鱼共附生细菌抗TMV菌株的分离、筛选及鉴定

来源 :福建农林大学 | 被引量 : 3次 | 上传用户:www7521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福建平潭潮间带周边海域采集7种海鱼共10份,选择了6种分离培养基,共获得海洋鱼类共附生细菌119株,将其中的91株海洋细菌液体发酵后,通过叶碟法进行海洋细菌发酵液抑制烟草花叶病毒(Tobacco mosaic virus, TMV)增殖活性的筛选。结果表明,有36株海洋细菌的发酵液对TMV增殖的抑制率超过60%。将这36株海洋细菌发酵液制成粗提物,在1 mg/mL的供试浓度下,有8株海洋细菌抑制TMV增殖的抑制率超过60%,又分别测定这8株海洋细菌粗提物在0.5 mg/mL和0.25 mg/mL抑制TMV增殖的抑制率,其中有3株海洋细菌在0.5 mg/mL时抑制率超过50%,特别是菌株0167B和菌株0110B在0.5 mg/mL时抑制率分别达到66.81%和58.87%,在0.25 mg/mL时抑制率分别达到48.18%和39.19%。将上述36株活性菌株粗提物在1 mg/mL的供试浓度下,抑制率大于50%的14株菌株液体发酵,发酵液用无菌蒸馏水稀释10倍后,利用半叶法测定其抑制TMV侵染的活性,每株菌重复5次,结果表明,这14株海洋细菌的发酵液平均抑制率都在98%以上,大多数抑制率都是100%。对5株活性菌株进行了形态鉴定,并对其16S rDNA序列进行了菌株间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菌株0110B的16S rDNA序列与Bacillus pumilus (EU880529)的16S rDNA序列同源性高达100%,可鉴定为Bacillus pumilus,菌株0111B的16S rDNA序列与Serratia marcescens (AB061685)的16S rDNA序列同源性高达100%,可鉴定为Serratia marcescens,菌株0134B的16S rDNA序列与bacillus subtilis (EU221345)的16S rDNA序列同源性高达100%,可鉴定为bacillus subtilis,菌株0165B的16S rDNA序列与Brevibacterium linens (EU660372)的16S rDNA序列同源性高达100%,可鉴定为Brevibacterium linens,菌株0167B的16S rDNA序列与Arthrobacter sp. (EU231606)的16S rDNA序列同源性高达100%,可鉴定为Arthrobacter sp.。
其他文献
利用多基因共表达策略将多种不同性状目的基因转入植物,以提高植物的综合抗逆能力是目前转基因技术应用重要领域之一。本研究构建通过携带NotⅠ/Bsp120Ⅰ同尾酶的植物转化载体
非生物因素往往使蜜蜂群体变弱,并威胁到蜜蜂种群的遗传多样性。非生物因素可以通过改变时间活动和种群表型在蜜蜂个体水平上产生影响。此外,它还可能通过群体迁移在种群层面上
瘤姬蜂亚科Pimplinae隶属于膜翅目Hymenoptera细腰亚目Apocrita姬蜂科Ichneumonidae。本亚科大部分种类为鳞翅目、鞘翅目等类群的寄生性天敌,在农林害虫自然控制中有着重要的
玉米大斑病和丝黑穗病都是由真菌所引起的病害,它们的流行常给玉米生产和经济的发展造成严重的损失。培育抗病品种是防治玉米大斑病和丝黑穗病危害的最经济有效途径,而抗病育种的成效取决于对抗源和抗性遗传机制的认识。目前,对玉米大斑病和丝黑穗病的症状、病原菌种、侵染循环以及流行规律等都研究得相对比较清楚,但对玉米抗大斑病和丝黑穗病QTL的精细定位以及克隆研究还很缺乏。本研究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利用对玉米大斑病和
小麦条锈病是由小麦条锈菌(Puccinia striformis f. sp. tritici)引起的小麦叶部病害,该病害发生面积广,流行频率高,危害严重。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小麦条锈病流行区,小麦条锈
通过研究大豆蚜的种群动态和天敌对大豆蚜的控制作用,确定大豆蚜的优势天敌昆虫,可以为大豆蚜的预测预报及合理利用天敌昆虫治理大豆蚜提供理论基础;同时也对大豆蚜的综合治
马铃薯Y病毒(Potato virus Y,PVY)是全球性分布的重要病毒,主要危害烟草、马铃薯、辣椒、番茄等茄科作物。本研究从山东安丘和泰安的烟草上分离得到2个PVY分离物AQ4和FZ10。
玉米作为“饲料之王”已为世人公认,同时又是重要的工业原料和医药原料,保持玉米的高产和稳产尤为重要。登海661是由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育成的超高产玉米新品种,该品种是
学位
自20世纪50年代末多方合作共同组建“粘虫攻关组”开始,粘虫防治研究发展至今已近60年的历史。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我国粘虫频繁高发,80年代中期之后逐渐进入局地偶发期,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