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麦条锈病是由小麦条锈菌(Puccinia striformis f. sp. tritici)引起的小麦叶部病害,该病害发生面积广,流行频率高,危害严重。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小麦条锈病流行区,小麦条锈菌流行体系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体系。目前,防治小麦条锈病主要是使用抗病品种和化学防治,但不论是利用抗病品种还是化学防治,都必须快速及时了解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的动态或毒性变异趋势,从而为选育优良的抗病品种提供基础。本研究利用12对SSR引物和30对MseⅠ/PstⅠ的AFLP引物组合对我国小麦条锈菌主要流行小种从毒性谱的角度进行了DNA多态性分析,结果表明12对SSR引物中除了RJ12外剩余11对都具有多态性;30对MseⅠ/PstⅠ引物组合中,26对存在多态性,其中12对组合多态性最好。具体研究结果如下: 1.利用SSR引物RJ17对11个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12个菌系进行DNA多态性分析,在CY24小种上获得了长度约为285bp的特异性片段。在原有11小种12菌系的基础上再增加2个小种6个菌系,进一步对该片段进行了验证,发现该片段仍仅存在于CY24小种上,初步结果表明RJ17引物可以用于CY24的检测。 2.利用SSR引物RJ21引物对11个小种12个菌系进行DNA多态性分析,在CY31上获得约为182bp的特异片段。增加1个小种6个菌系的进一步验证发现,该片段能够在CY31稳定存在,初步表明RJ21引物可以用于CY31的检测。 3.使用30个MseⅠ/PstⅠ的引物组合对供试30个小麦条锈菌菌系进行了筛选,结果发现有12个组合多态性较好,获得小种特异片段的是利用M18/P26引物组合对10个小麦条锈菌小种进行的筛选,其中在CY29小种上获得了约为650bp的特异性片段。 4.利用引物RJ20对11个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进行筛选时获得长度约为310bp的可能与Yr9毒性谱相关的特异带。增加1个小种7个菌系的验证后发现该片段能够稳定存在,对研究毒性变异提供了一些参考。 5.利用引物RJ3对10个小种筛选,获得可能与水源11系列毒性谱相关的长度约为308bp的特异带,在增加3个小种5个菌系验证后,该片段能够稳定存在,对研究水源系列致病类型的的分子提供一定信息。 从以上实验结果来看,本研究获得的一些有关小麦条锈菌群体毒性和小种的信息,可能会对以后研究小麦条锈菌的毒性变异和群体进化提供一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