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开放式基金自2001年1月发行第一支基金以来,逐渐受到投资者青睐,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在我国证券投资基金舞台上已占据不可撼动的地位。近年来,众多国内学者在借鉴国外先进技术经验的基础上,尝试性地把国外关于基金绩效评价的常用指标和模型引入国内,对我国证券投资基金绩效方面做了大量的实证研究,形成了一套系统的研究方法和理念。Kacperczyk,Sialm,Zheng(2006)提出了收益率缺口的概念,即基金累计净值增长率与基金投资组合收益率的差值,来评价基金在公告间歇期的隐性交易行为。本文借鉴其收益率缺口的思想,并结合传统的基金业绩评价研究体系,对我国2005年1月至2013年6月间持续存在的37支股票型开放式基金在此期间的隐性交易行为进行实证分析。 研究发现,在2005年至2013年间,我国股票型开放式基金在公告间歇期的隐性交易行为整体上表现较好,月收益率缺口的平均值显著大于零,表明我国基金管理者的努力为投资者带来的收益大于成本,提高了投资者的收益水平。并通过研究发现我国股票型开放式基金的收益率缺口指标在短期和长期不具有显著的持续性,而在中期表现出一定持续性,并且对于基金未来的收益水平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这对投资者评价和选择基金具有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