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安娜·狄·普里玛诗歌的反建制性

来源 :上海外国语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wo25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戴安娜·狄·普里玛是美国“垮掉一代”的重要代表作家之一。她在生活和作品中,怀疑物质主义,否定消费主义,反叛同质化要求;质疑性别歧视,拨正文化偏见,引领性革命;打破二元逻辑,抨击理性思维,寻求精神解放;表现出明显的反叛性、革命性、颠覆性的立场。这种反建制性更是深深根植于其诗学实践中。诗人打破“精雕细琢”的学院传统,摒弃严格的音步韵律规则,攻击理性主义和精英主义,形成一种自发式、即兴式、开放式的诗学。这种诗学强调调动身体感官,直接体悟事物,即兴自由书写,自发表露真情实感;认为诗歌是一个开放的过程;强调人与自然万物的互动关系。在诗歌形式层面,这种诗学表现在跨行连续、第一人称叙事、摒弃标准大小写和标点符号、自由无韵诗行、嬉皮士俚语等创作技巧的应用。通过这种诗学创新实践,诗人巧妙地阐释了垮掉派的非依从精神;反叛父权主义,重构女性主体;融合禅宗非二元思想,颠覆文学传统,探索诗歌新形式。作为东西海岸垮掉派运动的见证者、参与者和联结者,普里玛通过其自发式诗学实践,坦诚直白地记录了垮掉派的身体和思想经历,深入刻画了垮掉派作为愤怒不满的自我放逐者、“至福乌托邦”的革命追求者、反叛求索的互助伙伴的形象,深刻诠释了垮掉派“非依从精神”的内涵。她/他们以身体为试验场,通过性自由、致幻剂和其它激进行为,质疑战后物质繁荣和僵化保守,反抗标准化要求。而在其疯狂行为的背后,实际是在追求一个“至福乌托邦”的革命愿景。但是,她/他们的浪漫主义祈愿只是一个正在发展和进行中的理念,并未能在现实中得以实现。垮掉派真正获得的是伙伴间的友情和陪伴。她/他们在纽约和旧金山成立互助社区,逃离社会桎梏,探寻文艺新表达。垮掉派虽然反叛主流价值观,但是他们对女性的态度却极具传统偏见。众多垮掉派男性在生活中忽视女性的存在,在创作中将女性刻画为“纯洁的天使”或“恶毒的魔鬼”的刻板印象。普里玛则关注女性,为女性正名。诗人通过改写传统文化中的女性形象,融合个人的现实经历,创造独特的女性神话,反叛男权主义,重塑女性主体:炫酷安静的色情女孩,暴力强大的狼女神,活力四射的母亲艺术家。女性通过离开父亲的处所,追随男友“在路上”,放纵身体,追求性自由。但是,在“垮掉派炫酷的原则”下,女性并未得到男性的平等对待,而只被当作沉默的小妞、妓女、赚钱工具或者奴隶妻子。为反抗等级制度,颠覆男权统治,诗人改写女性神话,唤起女性自信,释放阴性力量。当女性认识到自身的潜力时,她们勇敢成为自己的主人,大胆追求艺术事业,无惧成为单身母亲。普里玛认为,女性的生活要求就是她的艺术形式。作为一名诗人、母亲、剧场经理人、出版社编辑,普里玛的创作常常被打断。所以,她的诗歌呈现出素描化、模块化、碎片化的即兴书写特色。诗人擅长从生活中采撷灵感,将家庭日常生活融入写作,区别于垮掉派男性作家“反家庭”的写作态度。在“垮掉一代”探索“全新愿景”和“崇高现实”的过程中,她/他们渐渐发现酗酒、致幻剂、性自由等放纵身体的疯狂行为只是愤懑激情的“自我”与“自由乌托邦”的短暂联姻。要想获得真正的心灵自由和个性解放,她/他们必须改变思维方式,摆脱西方二元思想的桎梏。所幸,她/他们在东方佛禅中找到了这种智慧。在禅宗“顿悟自性”、“缘起性空”、“慈悲为怀”的哲思影响下,普里玛开放感官,依托直觉,顿悟本心,获得一种自由的“新意识”;参悟事物永恒变化及空无不定的本质,摒弃二元思维,采纳百家思想;妙万物之因缘,感众生之平等,知它物之悲苦,惜生命之美好,关注人与自然之和谐,倡导友爱互助。禅宗所提倡的“直指人心”、“不二法门”、“道法自然”与普里玛的开放式诗学相得益彰。开放式诗学关注人与自然的互动,认为诗歌创作有如在田间劳动,诗人调动身体感官,谱写诗行,传递能量,表达情感。前人对于普里玛的研究多集中于《狼女》这一部诗集,并多局限于女性主义思想的分析。本论文则精选其早、中、晚期三个创作阶段的代表诗歌为文本对象,将其创作视为一个开放的有机整体,探究其思想发展的连贯性,管窥“垮掉派”的流转变化。本文以反文化运动思潮、女性主义、禅宗思想、自发式、即兴式和开放式诗学等多维思想和理论为基础,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全面、细致、深入地分析普里玛诗歌的共同性和延续性。本文认为,作为“垮掉派”一员,普里玛坦诚真实地记录了“垮掉一代”的反叛行为,深刻阐释其“非依从精神”。作为一名女性作家,普里玛又有别于垮掉派男作家大男子主义的立场。她以女性为创作中心,解构父权价值,重构女性主体。时光渐逝,普里玛及其伙伴渐悟早年的激情放纵并未能带来真正持久的心灵解放。于是,她/他们转向东方佛禅寻求一种思考人生、看待万物的全新思维方式,探寻真正的思想自由和精神稳定。在“非二元”禅宗思想启迪下,诗人超脱了青年时期的激进愤懑,逐渐进入一种隽永澄明、无我无尘的禅定自由之境。普里玛的诗歌不仅体现了其反建制、反传统的态度,更表明她对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万物相互联系的理解和关注。在这个全球化的世界,人类需要放弃怀疑和偏见,反对武器和暴力,学会紧密联系,互助共赢。普里玛的诗歌让读者更深刻理解万物互依存的事实,倡导人们践行友爱慈悲,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其他文献
近年来,元话语研究成为国内外语言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以语用学顺应论和关联论为依托,以俄罗斯语言学权威期刊《语言学问题》刊载的学术论文为语料,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俄语学术语篇中元话语的使用特征、语用功能及其生成的语用机制进行研究,旨在揭示学术语篇中元话语生成和理解的语用本质,以期为国内俄语学术写作教学提供有益的启示。本研究共七个部分,包括绪论、正文五章和结语。绪论主要对本文的选题依
在浩瀚的德国儿童文学书海中,历来不乏纷繁的中国元素。相较于以往多以中国民间故事和历史故事为题材的儿童文学作品,新世纪德国儿童文学体现出更为鲜明的时代特色:当代都市形象与现代性批判、华裔移民与混血少年、互联网时代及一系列当代重大事件成为构建中国形象的重要元素。与此同时,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变迁、新兴亚文化现象、中国“红色文化”同样受到关注。新世纪德国儿童文学的中国书写犹如一面多棱镜,体现出作者褒
翻译涉及两种语言、两种文化、两种思维、两种认知之间的转换。在此过程中,语序处理得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了译文的质量与可读性。作为一种常用的转换方法,翻译移位在俄译汉过程中的运作受到语言学多种维度内部诸多因素的影响与制约。本研究以俄译汉过程中产生翻译移位的句法成分、语言单位作为研究对象,基于语言学的若干平面,分别从语法、语义、修辞等视角出发,综合采用双语对比、语料库等科学研究方法,将定性研究
查尔斯·雷兹尼科夫(1894-1976)是美国犹太诗人中的大器晚成者。他一生多产,出版了十六部诗集和多部戏剧、小说、历史题材类的作品。1962年,随着他的诗集《在曼哈顿河边》的发表,雷兹尼科夫才被大众所熟悉。雷兹尼科夫早中期创作生涯的默默无闻并没有妨碍美国文学批评家、同时代的诗人和其后续诗人对他的肯定和赞誉。有评论家指出,雷兹尼科夫是“美国犹太诗人中的泰斗”,将现代主义者的感性、都市景观的意象和对
二战之后,反思清算历史,克服历史积弊成为德国当代文学的关键词,回忆文学作为集体记忆的重要媒介,回溯和重现战争造成的创伤历史。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幸存一代逐渐老去,亲历战争和纳粹大屠杀的见证者越来越少。战后新一代作家在阅读和研究大量历史文献的基础上,采取虚实结合的叙事方式,再现出那段充满灾难和痛苦的历史踪迹。德国当代女作家乌尔苏拉·克莱谢尔作为战后新一代作家的代表,2008年发表的小说处女作《上
备受普鲁斯特(Marcel Proust)、博尔赫斯(Jorge Luis Borges)、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卡尔维诺(Italo Calvino)等世界级文豪推崇的苏格兰作家罗伯特·路易斯·史蒂文森(Robert Louis Stevenson,1850-1894),尚未在中国学术界内引起足够的关注。虽有不少国外学者著书立说,但以苏格兰阐释共同体为主导的史蒂文森研究,仍
20世纪70年代的“新主体性”文学虽然持续时间不长,却因为在文学作品中既包含现实主义方式又反映后现代主义风格而具有特定研究价值。主体性问题是这一时期文学作品反映的重点,尼科拉斯·博恩的小说《故事的背地面》便属于其中。我们借助拉康“想象界——象征界——实在界”的主体三界说理论来研究博恩笔下面临主体性问题、在自我毁灭和自我救赎之间徘徊与挣扎的主体形象,从而更好地理解当代主体遭遇的主体性问题。《故事的背
词汇在二语学习和运用过程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词汇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从无到部分再到精确、不断累积的过程,其途径有二:刻意学习(intentional learning)和附带习得(incidental acquisition),两者各有优势,互为补充。但是,研究表明,学习者掌握了3,000词族左右的高频词后,附带习得是词汇发展的主要途径。二语词汇附带习得研究的最主要任务就是帮助学习者在听、读等语言接触
语言学中的大多数概念和哲学类别都已成功地用于描述语言现象。存在范畴也不例外,它在语义逻辑的影响下,由存在的语言认知范畴来呈现,并通过语言符号(主要的和次要的)对存在的各个方面进行认知交际的阐释。现代语言学在带有简单句法结构的基本语句中,即在每个述谓性命题中也发现了存在性类别。语言不仅提供了知识交换的过程,而且还充当组织的主要手段,将非语言方式转化为语言方式,赋予它们可交流的形式,并从中构建世界语言
汉越词是从汉语中借入越南语或是在汉语基础之上衍生出的词,越南语中汉源词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历来一直受到中外研究者的关注。目前,越南语中汉越词的研究成果颇丰,已有研究主要针对其来源、语音、语义、结构、词汇教学等方面进行了较多的讨论;但是从汉越词的词类角度去考察研究的却较为罕见,仅有的几篇相关文章,也主要针对汉越词的实词方面。专门针对越南语汉越虚词的研究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未形成系统,也尚无专门针对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