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汉越词是从汉语中借入越南语或是在汉语基础之上衍生出的词,越南语中汉源词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历来一直受到中外研究者的关注。目前,越南语中汉越词的研究成果颇丰,已有研究主要针对其来源、语音、语义、结构、词汇教学等方面进行了较多的讨论;但是从汉越词的词类角度去考察研究的却较为罕见,仅有的几篇相关文章,也主要针对汉越词的实词方面。专门针对越南语汉越虚词的研究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未形成系统,也尚无专门针对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汉越词是从汉语中借入越南语或是在汉语基础之上衍生出的词,越南语中汉源词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历来一直受到中外研究者的关注。目前,越南语中汉越词的研究成果颇丰,已有研究主要针对其来源、语音、语义、结构、词汇教学等方面进行了较多的讨论;但是从汉越词的词类角度去考察研究的却较为罕见,仅有的几篇相关文章,也主要针对汉越词的实词方面。专门针对越南语汉越虚词的研究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未形成系统,也尚无专门针对其每一种次类去考察研究的。本人作为越南籍学生,在越南高校长期从事汉语教学过程中,发现汉越虚词,尤其是其中的副词,对于越南学生来说,不仅使用频率较高,且很容易出现偏误,这也是本文最重要的选题缘由。越南语虚词中有三分之一的词语都属于汉源虚词。其中,汉越副词在越南语汉越虚词系统中是数量最多、使用频率最高的一类,同时也是对越南学生汉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经过仔细观察,本文共收集到现代越南语中的87个汉越副词。根据词语的组合关系和语义特征,我们将该87个汉越副词分为汉越数量副词、汉越描摹性副词、汉越评注性副词、汉越否定副词、汉越范围副词、汉越突发副词、汉越程度副词、汉越时体副词、汉越频率副词和汉越方式副词等10个小类。其中,现代越南语中汉越程度副词的数量最多,一共23个,占总数量的26.44%。本文基于汉语国际教育的视角,以现代越南语中的汉越程度副词研究作为研究对象,首次专门对汉越程度副词做出了一个全面的阐释。本研究从共时与历时角度入手,采用总体研究和个案剖析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充分的观察,对现代越南语中汉越程度副词的概念、界定标准、词类转移、使用范围及其用法做出了较为充分的阐释,考察现代越南语汉越程度副词的越汉翻译偏误并提出相应的策略。同时,我们也将汉越程度副词与现代汉语相对应的词进行个案对比分析,找出中越两种语言的共性与个性,这样方可促使越南汉语学习者能够更全面地把握母语和目的语间的用法差异,从而正确地使用相关词语。全文共分为8章,具体研究情况如下:第一章是绪论,主要讨论了本文的选题缘由、选题意义、现有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理论基础、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框架和语料来源。第二章是对现代越南语汉越程度副词的概述,主要对现代越南语中汉越程度副词的相关内容做出了一个较为详细的阐述,对越南语汉越程度副词提出一个较为全面的概念,并对其进行界定、划分。同时,将共时与历时平面结合,展示了现代越南语中汉越程度副词的词类转移现象。第三章考察现代越南语中汉越程度副词的使用情况,概要性地说明了现代越南语中汉越程度副词的使用情况。本章先从历时平面入手,考察现代越南语中汉越程度副词的形成、发展与变化情况;随后又从共时平面入手,考察现代越南语中汉越程度副词的使用范围情况,并讨论现代越南语中汉越程度副词在每一种语体上的分布情况。第四章针对语法的三个平面理论,通过思维导图展示越南语自身所有的程度副词、越南语的汉越程度副词和汉越程度副词的共性与个性。同时,也展示越南语中汉越程度副词内部成分的共性与个性,从而进一步分析了现代越南语中汉越程度副词在句法、语义和语用等方面上的显著特征。第五、六章都是针对个案所进行的剖析,针对现代越南语汉越程度副词与现代汉语相对应的词或词族进行考察分析。我们在此以偏误率高、使用频率高、使用复杂等因素作为选取个案的依据,将现代越南语中汉越程度副词与现代汉语相对应的程度副词进行对比分析。第七章通过设计问卷,调查了越南汉语学习者对现代越南语中汉越程度副词与其对应现代汉语程度副词的理解、掌握、翻译能力以及产生偏误的情况,从而进一步对汉语教学和词典编纂提出一些相应的对策。第八章是结语,总结与归纳了本文的主要发现、基本观点,创新点和不足之处,同时提出研究的后续思路。
其他文献
选择重庆主城九区作为典型案例,基于百度慧眼识别的就业人口与居住人口数据,通过测算就业-居住偏离度指数分析其人口分布特征与职住空间关系,划分就业主导区、基本匹配区与居住主导区。并基于全国第四次经济普查数据,在对产业进行综合因子分析基础上,定量化识别产业综合因子和地形因子对重庆主城九区职住空间匹配性影响。结果表明:1)重庆市主城区的就业与居住人口空间分布趋势具有一致性特征,整体上呈现“中间高、四周低”
近年来,元话语研究成为国内外语言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以语用学顺应论和关联论为依托,以俄罗斯语言学权威期刊《语言学问题》刊载的学术论文为语料,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俄语学术语篇中元话语的使用特征、语用功能及其生成的语用机制进行研究,旨在揭示学术语篇中元话语生成和理解的语用本质,以期为国内俄语学术写作教学提供有益的启示。本研究共七个部分,包括绪论、正文五章和结语。绪论主要对本文的选题依
在浩瀚的德国儿童文学书海中,历来不乏纷繁的中国元素。相较于以往多以中国民间故事和历史故事为题材的儿童文学作品,新世纪德国儿童文学体现出更为鲜明的时代特色:当代都市形象与现代性批判、华裔移民与混血少年、互联网时代及一系列当代重大事件成为构建中国形象的重要元素。与此同时,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变迁、新兴亚文化现象、中国“红色文化”同样受到关注。新世纪德国儿童文学的中国书写犹如一面多棱镜,体现出作者褒
翻译涉及两种语言、两种文化、两种思维、两种认知之间的转换。在此过程中,语序处理得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了译文的质量与可读性。作为一种常用的转换方法,翻译移位在俄译汉过程中的运作受到语言学多种维度内部诸多因素的影响与制约。本研究以俄译汉过程中产生翻译移位的句法成分、语言单位作为研究对象,基于语言学的若干平面,分别从语法、语义、修辞等视角出发,综合采用双语对比、语料库等科学研究方法,将定性研究
查尔斯·雷兹尼科夫(1894-1976)是美国犹太诗人中的大器晚成者。他一生多产,出版了十六部诗集和多部戏剧、小说、历史题材类的作品。1962年,随着他的诗集《在曼哈顿河边》的发表,雷兹尼科夫才被大众所熟悉。雷兹尼科夫早中期创作生涯的默默无闻并没有妨碍美国文学批评家、同时代的诗人和其后续诗人对他的肯定和赞誉。有评论家指出,雷兹尼科夫是“美国犹太诗人中的泰斗”,将现代主义者的感性、都市景观的意象和对
二战之后,反思清算历史,克服历史积弊成为德国当代文学的关键词,回忆文学作为集体记忆的重要媒介,回溯和重现战争造成的创伤历史。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幸存一代逐渐老去,亲历战争和纳粹大屠杀的见证者越来越少。战后新一代作家在阅读和研究大量历史文献的基础上,采取虚实结合的叙事方式,再现出那段充满灾难和痛苦的历史踪迹。德国当代女作家乌尔苏拉·克莱谢尔作为战后新一代作家的代表,2008年发表的小说处女作《上
备受普鲁斯特(Marcel Proust)、博尔赫斯(Jorge Luis Borges)、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卡尔维诺(Italo Calvino)等世界级文豪推崇的苏格兰作家罗伯特·路易斯·史蒂文森(Robert Louis Stevenson,1850-1894),尚未在中国学术界内引起足够的关注。虽有不少国外学者著书立说,但以苏格兰阐释共同体为主导的史蒂文森研究,仍
20世纪70年代的“新主体性”文学虽然持续时间不长,却因为在文学作品中既包含现实主义方式又反映后现代主义风格而具有特定研究价值。主体性问题是这一时期文学作品反映的重点,尼科拉斯·博恩的小说《故事的背地面》便属于其中。我们借助拉康“想象界——象征界——实在界”的主体三界说理论来研究博恩笔下面临主体性问题、在自我毁灭和自我救赎之间徘徊与挣扎的主体形象,从而更好地理解当代主体遭遇的主体性问题。《故事的背
词汇在二语学习和运用过程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词汇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从无到部分再到精确、不断累积的过程,其途径有二:刻意学习(intentional learning)和附带习得(incidental acquisition),两者各有优势,互为补充。但是,研究表明,学习者掌握了3,000词族左右的高频词后,附带习得是词汇发展的主要途径。二语词汇附带习得研究的最主要任务就是帮助学习者在听、读等语言接触
语言学中的大多数概念和哲学类别都已成功地用于描述语言现象。存在范畴也不例外,它在语义逻辑的影响下,由存在的语言认知范畴来呈现,并通过语言符号(主要的和次要的)对存在的各个方面进行认知交际的阐释。现代语言学在带有简单句法结构的基本语句中,即在每个述谓性命题中也发现了存在性类别。语言不仅提供了知识交换的过程,而且还充当组织的主要手段,将非语言方式转化为语言方式,赋予它们可交流的形式,并从中构建世界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