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乌素沙地樟子松根际代谢介导的土壤微生境变化及内在互作机制

来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2379129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植物根际代谢介导了多种地下生态过程,特别是植物-土壤相互作用、微生物代谢和养分循环。然而,目前关于毛乌素沙地适生物种的根际代谢及其介导的种间地下相互作用尚不清楚。因此,本研究选择了生态承载力较为脆弱的毛乌素沙地,以樟子松为代表的毛乌素沙地不同适生物种为研究对象,结合野外采样调查,研究了不同适生物种根际代谢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调节和影响;进而针对不同造林年限的樟子松人工林,分析了微生物代谢的养分限制特征以及根际代谢介导的微生物多样性动态变化和互作机制。通过室内交互实验,进一步阐明了樟子松根系及其分泌物对不同混交物种的特异性影响,最终揭示了樟子松根系分泌物促进紫穗槐生长的地下微生境机制。本研究系统探讨了樟子松根际代谢介导的种间(内)土壤微生境变化及其内在互作机制,以期为选择合适的混交物种来提高樟子松人工林生产力和生物多样性等问题提供潜在解决方案。主要结果如下:(1)分析了毛乌素沙地适生物种根际和非根际土壤微生境差异及其内在联系和驱动机制。植物面对干旱胁迫通过释放脂肪酸和次生代谢物(如二萜)来调节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虽然土壤环境因子显著影响了微生物群落组成,但从根际释放的生物活性代谢物的影响更加显著和直接,因此毛乌素沙地适生物种主要通过根际代谢调节土壤微生物多样性。(2)明确了随造林序列樟子松人工林土壤微生物代谢的养分限制动态规律及影响机制。樟子松人工林根际和非根际土壤微生物代谢普遍受到氮(N)限制,并且根际土壤微生物代谢的养分限制比非根际土壤强。随着造林年限的增长,樟子松根际和非根际土壤微生物代谢的相对碳(C)限制逐渐加剧(P<0.001)。土壤水分和p H在微生物代谢的相对C限制变化中起主要驱动作用。土壤养分如有机碳、全氮和全磷是介导微生物相对N限制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3)探讨了樟子松根际代谢介导的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动态变化的驱动机制。樟子松根系释放多种具有一定生态功能的根际代谢物(如脂肪酸、单酰基甘油酯和萜类化合物),这些代谢物显著影响了根际微生物多样性沿时间序列的变化,这些变化体现在微生物α多样性和优势微生物类群的改变。在根际土壤中,根际代谢物是根际微生物群落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代谢物单独解释了31.08%的细菌群落和18.05%的真菌群落变异,环境因子单独解释了23.91%的细菌群落和17.48%的真菌群落变异),而非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驱动因素则是土壤环境因子(环境因子单独解释30.47%的细菌群落和39.46%的真菌群落变异,代谢物分别解释了15.69%的细菌群落和20.49%的真菌群落变异)。(4)阐明了樟子松根系分泌物介导的种间地下相互作用。樟子松根系分泌物中含有脂肪酸、酚酸、萜类、类黄酮和香豆素等化感物质。混交和地下隔离实验证实,樟子松通过根系释放化感物质和信号分子来改变邻近植被的根系形态和植物性能。特别地是,樟子松根系及其分泌物仅对紫穗槐的生长表现出显著的促进作用,同时紫穗槐-樟子松混交模式促进了樟子松生长。(5)樟子松根系分泌物的添加浓度对紫穗槐土壤初级代谢产物和微生物多样性产生了显著影响。添加相对低浓度(25%)的根系分泌物提高了涉及紫穗槐根际一系列代谢和生物合成过程;增加了紫穗槐土壤真菌α多样性和丛枝菌根真菌丰度;增加了参与硝化和氨化作用的路径基因丰度,同时抑制了微生物的反硝化作用,这意味着低浓度的樟子松根系分泌物促进了氨盐(NH4+)向硝酸盐(NO3-)的转化效率,同时减少氮的损失,从而促进紫穗槐对NH4+的吸收和根系生长。
其他文献
生态环境作为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保障,逐渐成为全人类共同关注的主题。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生态环境保护被提到了新的高度。党的十九大确定了“新时代”两步走战略,提出2035年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并形成了新时代绿色发展理念,也对我国的生态环境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三江源地处青藏高原腹地,是长江、澜沧江与黄河的源头,也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
第一部分:RNA m6A甲基化修饰调节因子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预后价值背景:RNA m6A甲基化修饰影响着乳腺癌的发生、发展和转移。然而,m6A甲基化修饰在乳腺癌中的临床表达特征以及与预后之间的关系特点尚不明确。因此,本文的研究目的旨在探索m6A甲基化修饰与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间的关系,并发掘其潜在的生物学特征及相关通路机制。方法:本文共选取3个公共数据集和1个临床数据集,公共数据集为:来自
学位
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导致城市道路建设数量激增,城市道路建设施工会对人们的出行造成极大的不便;城市道路路网的复杂性以及人们固有的出行意识,会引发城市道路尤其是道路施工影响范围内道路的拥堵,因此,需要研究城市道路施工影响区的动态路径诱导问题,以减少施工造成的影响。车联网作为智能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为施工影响范围内的路径诱导研究提供实时的数据信息;在城市道路施工影响范围内,有效的路径诱导方案不仅可以减少
研究背景抑郁症(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MDD)是以显著而持久的情绪低落、快感缺失为主要表现的人类最常见的精神疾病之一。MDD全球现患者约3.5亿。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到2030年MDD将成为全球疾病负担的首位。然而,对MDD的病理生理机制仍然知之甚少。几十年来,MDD的治疗主要基于单胺假说,该假说认为中枢单胺类神经递质水平的耗竭是MDD发生的根本原因。然而基于单胺假说的
祁连山国家公园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功能区之一,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祁连山国家公园景区的开放与开发,该区域高速公路机动车数量将持续增多,高速公路路域大气环境受到一定的影响,机动车现已成为高速公路路域大气污染的主要污染源。本文立足于祁连山国家公园生态保护,确定高速公路路域边界,分析高速公路路域大气环境容量影响因素,结合高速公路研究路段气象数据,计算高速公路路域大气环境容量;应用COPERT模型分析高速公路
交通运输作为经济发展的先导产业,对经济发展意义重大。铁路运输凭借其大运能及在中长距离运输中快捷、经济、安全、绿色环保的凸出优势,在煤炭、钢铁等能源性物资的运输与旅客运输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一带一路”倡议深入实施和泛亚铁路通道规划良好背景下,云南省大力投资铁路基础设施建设,健全铁路运输网络,推动云南省经济快速增长,增进铁路运输与经济间的联系,促成铁路运输与云南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我国与东南亚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速铁路的快速发展,客货分线运行已逐步覆盖全国铁路路网范围,既有线货运能力得到加强,货运量大幅增加,同时客户对铁路货运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空车作为货物运输的载运工具,及时送达空车需求站是货运服务得到保障的首要前提。但空车调配受许多因素影响,制定高效合理的空车调配方案一直是国内外学者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论文围绕空车调配优化模型,借鉴以往研究成果,将定性分析和定量计算相结合,综合运
随着我国高寒、高海拔地区铁路和公路工程建设规模的日渐扩大,寒区隧道工程的数量也逐渐增多。长期以来,寒区隧道工程冻害一直是冻土工程领域内研究的热点科学问题,也是必须解决的关键工程技术难题。气候变暖对寒区隧道的长期稳定性及可靠性造成了显著影响,研究不同升温条件下隧道可靠性的变化规律及特点,对寒区隧道工程设计和运营管理等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工程应用价值。本文以青藏高原寒区隧道为研究对象,根据IPCC
由特定波长的光触发的癌症精准治疗手段主要包括光控释药型纳米系统、光热治疗以及光动力治疗。在光控释药型纳米系统中,光敏感分子主要为紫外光触发,其波长较短、渗透性差以及对组织易造成光损伤。菁染料具有近红外吸收和高摩尔消光系数,可作为光热制剂。在基于菁染料的光热治疗纳米系统中,菁染料的光稳定性差、光热转换效率低以及无机纳米载体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降解性差,限制了其进一步的临床应用。因此,设计具有高性能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