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典型岩溶区县——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为研究对象,依据2002年和2012年两个时期该地区的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并结合了实地调查的一手资料,对这一地区的森林资源在10年间的动态变化及其景观格局特征进行了量化研究。在ArcGIS9.3和Fragstats3.3的支持下,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选取景观格局指数,分别从景观要素组成、斑块特征及景观异质性等三个方面分析了研究区森林景观的组成及空间格局变化特点。并通过建立研究区数字高程模型(DEM),提取高程、坡度、坡向等三项地形因子,利用Arc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分别叠加两期景观栅格数据,对研究区10年来森林景观类型沿不同地形的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从2002年到2012年,研究区森林景观格局变化显著。作为研究区的景观基质,林地面积百分比从58.48%增加到67.81%;非林地、宜林地和灌木林地面积减小,总斑块数目增加43356个,增加幅度达166.86%。值得注意的是:斑块平均规模呈减小趋势,粒级结构以小斑块为主,景观整体趋于零碎化;景观斑块密度、边缘密度增加,景观破碎化程度加大;景观总体斑块形状指数增加较大,这说明斑块形状向着复杂化和不规则化方向发展;景观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都呈增加趋势,景观要素斑块在空间上的分布向着多样化和均匀化程度发展,森林景观异质性有所加强。 除了受到地带性气候条件影响外,研究区的森林景观类型也受到海拔高度、坡度和坡向等地形因素的影响,并且在不同的地形因子分级水平下影响的程度均有所不同,各景观要素的变化也不尽相同。其中,非林地的分布趋向于低平坡缓的地区,而林地则向着海拔较高、坡度较陡的地区扩展;各森林景观类型在坡向上的分布大致相似,但在东坡和东南坡上面积比例增加。 综合各项统计数据表明,导致研究区森林资源景观动态变化的原因除了区域特殊的岩溶地质背景和复杂的地形特征等自然因素影响之外,主要是各项林业政策的实施,如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和森林工程等,使得林地面积大幅度增加,非林地面积大幅度减小;其次是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不断发展,非农人口比例不断增加,城镇化率持续上升,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等,这使得各种景观在空间上的相互转移和变化,其中变化最为显著的是非林地的面积比例在低海拔、坡度缓的地区呈增加趋势。 研究区为典型岩溶区县,生态环境较为脆弱,10年来,森林面积虽然有所增加,但整体景观更加破碎化,受人为干扰的影响较大,还需要进一步采取合理措施优化研究区森林景观格局,减少自然和人为的干扰,以期为研究区的森林资源管理、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