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非清髓性预处理方案联合髓腔内骨髓移植(IBM-BMT)建立异基因小鼠免疫耐受模型,并初步探讨该方法诱导免疫耐受的机理。方法:选择雌性C57BL/6 (H-2b,B6)小鼠为受鼠,雄性BALB/C(H-2d)小鼠为供鼠。第0天接受60Coγ射线5.5Gy亚致死剂量全身照射(TBI),剂量率0.5Gy/min,4小时内输注供鼠来源的骨髓细胞(BMCs)3×107/只,2天后腹腔注射环磷酰胺(CTX) 200mg/kg。B6小鼠随机分为3组:空白组(A组):单纯接受皮肤移植;对照组(B组):预处理当天不进行骨髓移植,2天后注射CTX;实验组(C组):预处理当天给予骨髓移植,2天后注射CTX。通过皮肤移植、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检测耐受状态,通过体外过继转移实验、IL-2逆转实验、嵌合体分析等进一步探讨免疫耐受的机制,并观察供者淋巴细胞输注(DLI)对嵌合状态的影响。结果:无论是否进行IBM-BMT,B、C两组经TBI+CTX处理的小鼠无1例死亡;BMT后第30、60天C组受鼠脾细胞对BALB/C小鼠脾细胞的MLR均明显降低(与A组相比,P<0.01),而对无关供鼠KM小鼠的反应各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C组受鼠对BALB/C小鼠脾细胞的低反应性可以被外源性IL-2部分逆转;该耐受状态可以通过脾细胞发生体外过继转移;第45、90天C组受鼠骨髓中可以检测到混合嵌合体存在;第90天受鼠(黑色)表型开始呈现明显供鼠(白色)颜色特征;接受IBM-BMT的受鼠在观察期间(>6月)无一例发生急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接受DLI的C组受鼠其皮肤表型改变较未接受DLI者能维持更长时间(超过100天)。C组小鼠BALB/C来源的移植皮肤平均存活时间(MST)>300天,与B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对无关供鼠皮肤移植物的存活时间各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非清髓性预处理联合IBM-BMT可以有效的诱导异基因小鼠长期稳定的供者特异性免疫耐受状态;且不伴有急慢性GVHD发生;DLI有利于混合嵌合状态的维持;克隆无能、抑制细胞存在及嵌合体产生均可能参与了免疫耐受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