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国内外学者的研究表明影子银行的发展从某种程度上诱发了此次金融危机。金融稳定理事会(FSB)将影子银行定义为具有期限错配、信用创造、高杠杆、流动性转换等特征,能够引发系统性风险,并不受金融监管体系监管的信用媒介。2008年之后,我国的影子银行规模迅速发展壮大,对我国产业发展的影响越来越突出。相关统计资料显示:影子银行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产业发展对资金的需求,2003年影子银行在社会融资总规模中的占比是7%,而2013年此占比上升至29.8%。通过影子银行,社会上大量的闲散资金流向三大产业,解决了很多中小型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但影子银行不受金融监管体系的监管,一旦发生流动性紧缩,极易引发系统性风险,这将会严重制约产业的健康发展。本文首先对影子银行的发展进行了理论研究。界定影子银行的范围,分析影子银行的特征,并从金融抑制理论、金融创新理论以及社会经济环境影响三个方面探究影子银行产生和快速发展的原因。研究表明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政府出台的4万亿计划、央行采取的一松一紧货币政策、利率管制、传统商业银行存款增长乏力、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企业资金需求得不到满足等都是导致我国影子银行产生和快速发展的原因。随后探究影子银行与经济发展、产业发展以及货币政策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影子银行是把双刃剑,对经济、产业发展以及货币政策的实施既有积极的影响,也会带来一些消极影响。最后探究我国影子银行的发展现状,2015年我国影子银行资产规模增长30%,截至2015年底我国影子银行资产总量约53万亿元,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79%。但随着政府采取一系列监管措施,影子银行核心部分(委托贷款、信托贷款、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的增长在逐渐放缓。其次,本文通过实证分析探究影子银行对产业发展的影响。主要选取1991-2015年的数据,构建VAR模型。研究结果显示:第一,三大产业和货币政策与影子银行之间具有长期稳定的关系。第二,最开始影子银行并没有立即对三大产业的发展产生影响,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但对货币供应量和借贷成本立即产生正向的影响;对通货膨胀水平立即产生负向的影响,但影响效果比较小。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影子银行对三大产业的发展和货币政策的实施既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影响效果最终趋于稳定。第三,影子银行对第一产业发展的影响最大,其次是第二产业、通货膨胀水平、货币供应量、第三产业,最后是借贷成本。第四,最开始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发展会促进影子银行的发展;但第三产业的发展会阻碍影子银行的发展,而货币政策并没有立即对影子银行的发展产生影响,有一定的滞后性。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三大产业和货币政策对影子银行的发展既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影响效果最终趋于稳定。第五,对影子银行发展影响最大的是第三产业,其次是第二产业、第一产业、借贷成本、货币供应量,最后是通货膨胀水平。可见产业发展对影子银行的影响大于货币政策。最后,根据理论和实证研究结果,从政策监管、货币政策实施以及影子银行自身等几个方面为影子银行的健康发展提出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