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民居建筑文化影响下农村小微型产业建筑设计研究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gui_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传统民居建筑文化的消失殆尽和小微型产业建筑的兴起,本文通过提炼传统民居建筑文化的现代价值,挖掘其与农村小微型产业建筑的契合点,探究切实可行的传承策略。笔者在河北、上海实习并参与了农村小微型产业建筑项目。本文从注重传承与更新、“相地立基”、尊重地域特点等角度展开。本文首先界定农村小微型产业建筑概念,介绍传统民居的发展作用要素、传统民居逻辑(自然、能力、人文三种因素协同进步)、其对现代建筑的拯救(可繁殖性、先天群衍性、精神功能)以及传统民居的利用价值,如本文探究的实例就发掘了传统“布袋院”民居的价值,从社会因素看,其深厚的冀商文化强调商住两用功能,正好符合本课题的商业性;从狭长形制看,节省用地适合小微型特点。通过以上基础的研究,从而为传承策略提供了理论支持。我们要明确村镇产业结构,注重迎合周边环境等外部因素以及自身功能特点、村民生活习性等内部因素,结合重复、变形、简化、暗示、更新、融合等手法。通过小微型产业建筑平面功能特点传承传统民居平面构成元素(“厅”、“间”、“廊”、“院”),以及传承建筑空间手法(渗透性、对比、围合、比例尺度、类地面空间),并应用韵律、均衡、比例、分解重构等技法提取传统造型构成要素(平顶、坡顶、窗、山墙、瓦、廊),注重建筑材料的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在建筑结构方面,应保留地域历史形态切片,进行体量和空间设计,同时考虑室内舒适度和造型。我们不仅应该传承“以人为本”等建筑思想,还应将传统民居建筑的功能布局、空间、造型、结构、材料等进行简化、提取文化符码后植存到农村小微型产业建筑当中。本文的创新点:(1)对“农村小微型产业建筑”这一概念的界定可被视为一种创新。(2)研究居住、生产(厂房空间和抽象空间)、销售三位一体空间与传统民居建筑文化相结合,目前研究此类型的文献甚少。本课题以搭建文化与产业之间优良合作平台的思路发展前景可观。农村有很多生产、消费价值如文化、特产、景观等,应激活产业结构使其最大化,根据地域特色认清自身发展特点,就地取材,重用当地工匠。本课题适合多种人群,如中低收入村民在自家经营打点以及投资人群(可住、可售、可租、置业风险小)。现今各种“新空村”层出不穷,本文通过带动村镇经济、缓解农民就业、增进生活质量、改善种田等单一生产力,让农民靠自己劳动富裕起来并可持续发展下去。
其他文献
学位
纪念性景观,是一种综合性区域环境,不仅具有物质功能,同时更多的是体现在精神功能上。它能够将纪念性情感展现在人们眼前,给人以回忆和了解历史,它与其它景观相比,有着更丰富
传统村落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不断消亡的现象,受到了越来越多专家、学者、组织的重视,特别是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机制,是传统村落保护最重要最有效的方式之一。但中国传统村落千姿
中等城市边缘区小城镇在一定的经济区域中,受中等城市和周围农村的双重影响,其城镇特点和发展动力机制具有不同于一般城镇的特殊性。目前这类小城镇规划缺乏相关的理论研究和
儿童天生就爱好玩耍,他们在进行玩耍的同时,对自身智力、体力的发展都有所提升。儿童在户外进行活动时可以培养他们的创造力、责任感和合作精神。城市中的儿童户外活动空间通常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人口向城镇集聚,城市资源环境利用规模和强度不断扩大,土地资源的供求矛盾日益突出、空间资源危机日益加剧,以及城市生活的多样性和多元化必然
为了缓解以机动车交通为主体的发展方式引发的众多城市问题,自行车交通系统和绿道网络的倡导与构建俨然已为国内外城市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本文从系统整合的角度
学位
中共中央连续多年出台关于村庄规划建设的文件,旨在为村庄规划建设提供有力的政策保障。然而现实中,村庄规划由于存在缺少产业发展研究,盲目套用城市规划方法,重图纸表现、轻实际
随着全球范围内的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意识的崛起、节能减排及健康促进等观念逐渐深入人心,自行车由于其自身的绿色、低碳节能、零排放特征,加之骑行活动本身对居民的身心健康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