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观察超低温冷冻保存(-196℃)前后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RF)的超微结构和免疫组化结果,从而分析此方法对PRF组织形态和生物学特性的影响,同时探讨超低温冷冻保存PRF在临床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本研究为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RF)的随机观察性试验,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抽取健康志愿者肘静脉血,均分为两份,标记,制取PRF,将对照组PRF放入4%多聚甲醛固定;将实验组PRF放入盛有3ml终浓度为5%的二甲基亚砜(DMSO)的冻存管(5ml)中,室温渗透25min,4℃保存30min,然后移入超低-80。C温冰箱保存24h,再置入液氮(-196℃)当中保存,保存一周后取出冻存管在38℃水浴中摇晃解冻3min,用预热无菌PBS液清洗2~3次后分别放入4%多聚甲醛固定。将两标本分别进行大体、光镜、透射电镜观察。并对二者的组织结构进行比较和分析。第二部分亦抽取健康志愿者肘静脉血,相同方法制取两PRF标本,放入相应固定液中,制作组织切片,进行免疫组化检测,观察冷冻前后生长因子及免疫因子的染色情况,并对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第一部分实验肉眼观察冷冻前后PRF均为半透明膜状结构,表面光滑,但冻后标本弹性减弱;光镜下观察冷冻前后PRF纤维蛋白均从外而内网状结构由密集变疏松,红染的纤维蛋白网内大量蓝染的白细胞核散在分布;冻前PRF透射电镜下可观察到每个血小板都与数条纤维蛋白有关联,多数血小板有各种细胞器,膜完整,含有α颗粒,走形与血小板膜外形一致的纤维蛋白和血小板外膜之间有密度稍高物质存在,部分与纤维蛋白紧密接触的血小板膜结构消失,冻后PRF中大部分血小板外形不规则或有膜损伤,α颗粒明显减少,部分血小板内部结构完全消失。走形与血小板膜外形一致的纤维蛋白和血小板外膜之间有密度稍高物质依然存在,纤维蛋白结构无明显变化。第二部分通过免疫组化检测,观察冷冻前后PRF中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白细胞介素-1,4(IL-1,4),肿瘤坏死因子(TNF)均有阳性反应表达,IL-1、1L-4阳性反应部位主要分布于PRF的纤维蛋白网状结构中,PDGF阳性反应部位主要成点状分布于纤维网状结构中,TGF-β1阳性反应部位主要位于白细胞的细胞核和细胞质,TNF阳性反应部位主要位于白细胞的细胞质。其中PDGF、TGF-β1、IL-1、TNF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冻后PRF中IL-4表达高于新鲜PRF,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HE染色组织切片和透射电镜均证实冻后PRF的主要结构依然是纤维蛋白形成的疏松多孔的网络结构,它仍具有诱导细胞迁移和细胞增殖,从而加速组织愈合过程的功能。2透射电镜结构提示冻后PRF血小板发生冻融,α颗粒明显减少,其释放再释放生长因子能力减弱。3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冻存后PRF中依然有生长因子的表达,并且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其依然拥有促进骨再生和软组织愈合的生物学基础。4HE染色结果提示冻后PRF中依然含有大量未激活的白细胞,免疫组化结果提示冻后PRF中依然存在生物活性因子的阳性表达,表明其仍然存在抗感染作用的生物学基础。5由于冻后PRF出现弹性减弱,血小板冻融等现象,因此,对于富血小板纤维蛋白的冷冻保存的研究,尚需进一步的动物实验以及临床病例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