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校园形态同济大学校园规划、建筑史(1907-2007)

来源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同济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_h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通过对同济大学百年校园规划和建筑的演化历史的追述,由资料的收集、整理和研究寻找校园规划和建筑自身发生发展的规律,探讨社会政治、经济、建筑思潮、建筑观对校园规划和建筑演进的影响。在一百年前的近代世界历史背景下诞生了同济德文医学堂,经过一个世纪的迁徙、定居、发展演变形成了同济大学今天的规模和形态。本文将追述前四十年的变迁,并以同济大学四平路校本部展开后六十年的历史,从时代背景、具体的规划、建筑的交待来展现和讨论规划的演进、校园建筑的平面空间逻辑的变化、建筑的生命观、环境观等。 同济大学前四十年是寻找合适的地点生存发展,后六十年校园规划建筑的历史犹如整个生物进化的完整版,由单细胞到多细胞组团形成器官即功能区,生成脊柱、骨架,生物结构不断复杂,器官的功能不断完善,生物体日益扩张、饱满,功能趋于完善成熟,这就是同济校本部后六十年的演化史。建筑设计也由单栋建筑的封闭平面静态设计逻辑,发展到关注与周围建筑的关系与环境的关系,变化为一种开放的空间的动态设计逻辑,由建筑观发展为一种环境观,由建筑的塑造过渡到环境的营造,由单纯的建筑空间转而注视生存空间,由功能空间的讨论转而触摸到空间本质的蛛丝马迹,同时视历史为一种珍贵的资源,通过改建老建筑,使建筑成为一个不断学习成长适应环境生存发展具有新陈代谢功能的细胞活体。 校园的规划和建筑除了自身发生发展的规律外,历史背景,政治和经济无不是规划和建筑背后的上帝之手,正如雷姆-库哈斯所言,构成今日城市形态的并非设计师的具体设计而是其背后根本原因:资本。现代西方大学在中国的诞生是东西方两种文明碰撞的衍生物,中国大学的诞生发展史是西方文明对东方文明侵入史的一部分,西方文明的入侵不但带来了现代大学的体制、科学的思维方式,当然也带来了现代大学校园规划和建筑的设计理念和技术。1949年的民族独立,使得西方文明的侵入变成了一种民族主动学习的契机,一场文化革命又使古老的农耕文明走到尽头,而后的三十年是一种更为开放和深入向西方学习的历史,大学校园的规划和建筑是时代历史一瞬的定格,是知晓我们过往历史的活化石,熟知我们的历史是为了创造更美好的现在和未来,为了我们更快乐智慧的生活。
其他文献
我国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的大规模旧城改造,造成许多传统居住区逐渐消失,其中长期形成的社会网络及邻里关系随之改变。儿童成长所依赖的物质、人文环境受到冲击,自然游戏群体形
学位
本文所说的北京工业用地转型规划设计研究,是在城市发展迅速,城市工业结构调整,人们对地区环境品质要求日益提高的大背景下,通过对当今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方法的研究,来探讨北京地
随着人民群众文化生活需求的不断提高,乡镇综合文化站的建设需求日渐攀升,普及范围逐步扩大。通过调研,笔者发现文化站面临诸多问题。如:功能不全,使用率低、运营模式落后。
论文通过研究几何学在建筑学发展中的各个阶段所起到的不同作用,探讨了建筑形式中几何观念的演变,以及相应的建筑形式特征的变化,揭示了几何学不仅是一个测量学概念,也是一个文化
城市空间发展模式与可持续性发展之间的关系是当前国际环境研究领域最热点的议题之一。未来城市的空间发展模式及其对资源、社会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成为此类议题
现在的城市道路规划设计,关心的不仅仅是速度,而是整个道路空间环境质量的改善,道路景观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整个城市的形象。城市居民需要一个安全、快捷、舒适、愉悦的道路空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近代上海集中出现了一批中国人自己创办的建筑期刊。本论文首先通过调查、整理与归纳,以使近代建筑期刊展现出一个相对清晰的面貌,廓清相关史实。并以近代建筑
建筑创作可以有很多的切入点,“城市观”作为建筑创作的一个切入点就是要站在城市的层面思考建筑创作。近年来,我国城市化的快速进程,使得城市建设发展迅速,但由于种种原因,
“上帝隐藏在细部之中”。建筑中具有结构性作用的细部--节点,在建筑的建造和表现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论文的基本观点是以节点作为建筑技术表现的一个部分,通过节点让人们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