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Duodenal Ulcer, DU)是一种慢性肠道粘膜层溃疡性炎症,溃疡常超过粘膜肌层。慢性、周期性、节律性上腹疼痛(饥饿痛)是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的主要典型症状。其它胃肠道症状及全身症状如暖气、恶心、呕吐、反酸、胸骨后烧灼感(烧心)、流涎、便秘等可单独或伴疼痛出现。其特点是病程漫长易反复,病情程度轻重不一,复发率高,治疗难度大,与消化道穿孔、出血的发病具有相关性。临床上多表现为病情反复发作。本病的病因普遍认为与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胃酸及胃蛋白酶消化相关,发病常因饮食不节、损伤、遗传、非甾体药物、神经精神等所致。西药治疗主要是通过抗Hp感染、修复和保护胃肠粘膜及抑制胃酸为主,但复发率高、副作用大,y有些病人难以耐受。为提高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的治疗疗效、优化治疗手段、降低复发率等问题,现代医家从病因、作用机制、治疗方法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并取得一定进展。在中医古代文献中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无对等的病名,根据其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可将其归属于中医“胃脘痛”、“嘈杂”、“痞满”、“吐酸”等范畴。多因脾胃虚弱、情志所伤、饮食劳倦、湿热蕴结等致脾胃损伤、肠道粘膜受损而为病。古代医家创立了对于本病的基本治则和大量行之有效的方药,为后世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及治疗依据。近代医家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与实验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继承与发扬古代医家学术思想的基础上,认为脾胃虚弱为发病之本,脉络痹阻贯穿疾病始终,溃疡形成为局部病理变化。治疗中结合中医辨证论治的核心原则,中药内服、针灸、中西医结合、传统功法等多种治疗手段大量运用于临床,疗效显著、无明显不良反应、降低复发率等特点,患者认同度高,逐渐展现出中医药治疗本病的独特的优越性和广阔的前景。本文通过对十余年来中医有关文献进行综合分析,较为系统的认识了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的中西医研究进展,从中发觉现阶段中医研究的优势与不足之处,并提出了一些粗浅的看法与努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