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温和灸神阙穴对功能性腹泻(Functional diarrhea,FD)大鼠体质量、饮水量、腹泻指数、血管活性肠肽(VIP)的影响,探讨温和灸神阙穴治疗功能性腹泻的作用机制,为温和灸神阙穴治疗功能性腹泻(FD)的科学内涵提供实验依据。材料与方法:健康雄性Wistar大鼠,SPF级,48只,体重160±10g,按体重随机分为6组,即空白组、模型组、治疗1组、治疗2组、治疗3组、治疗4组,每组8只。采用番泻叶灌胃法制作动物腹泻模型,除空白组外,其他5组,每日行灌胃操作,连续灌胃14天。造模结束后,按照模型评价标准评价模型,模型制备成功。造模结束后,空白组及模型组,正常饲养,不作任何处理7天;治疗1组,艾灸5min,距体表1cm,连续治疗7天;治疗2组,艾灸5min,距体表2cm,在7天里,隔天治疗1次;治疗3组艾灸10min,距体表1cm,在7天里,隔天治疗1次;治疗4组,艾灸10min,距体表2cm,连续治疗7天。标本采集:实验期间,每天观察大鼠的体质量及饮水量变化;在第14天及第21天,观察大鼠腹泻指数;于治疗结束后,大鼠禁食24小时,禁水8小时,取大鼠腹主动脉血5ml,分离出血清,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各组大鼠血清VIP含量。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样本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数据选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1.大鼠体质量变化:实验期间,空白组大鼠体质量平稳增加;造模期间,其余5组,体质量增长明显缓慢,造模结束后,大鼠体质量增长速度加快,以治疗4组增长最多。2.大鼠饮水量变化:实验期间,空白组每日饮水量逐渐增加;造模期间,其余5组,饮水量增加明显;造模结束后,饮水量有所下降,尤以治疗4组下降最明显。3.大鼠腹泻指数变化:第14天造模结束后,模型组及各治疗组腹泻指数均高于空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21天治疗结束后,各治疗组腹泻指数均低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空白组外,各组腹泻指数第21天与第14天比较,均有所降低,治疗4组降低最明显。4.大鼠血清VIP变化:大鼠血清VIP含量模型组低于空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治疗组与模型组比较,VIP含量高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治疗组均提高腹泻大鼠血清VIP含量,治疗4组提高最明显。结论:1番泻叶灌胃可成功制备功能性腹泻模型。2温和灸神阙穴可缓解大鼠腹泻症状,可能与调节血清VIP含量有关。3温和灸神阙穴可提高腹泻大鼠体质量增长率、血清VIP含量,降低腹泻大鼠饮水量及腹泻指数,治疗10min/d,距体表2cm,疗效最优。4温和灸神阙穴的疗效与治疗时间,治疗频次及艾条距体表的距离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