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女权主义的女权主义 ——柯莱特的女性观

来源 :武汉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nxiaom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女性在法律上仍归属于丈夫时,柯莱特(Sidonie-Gabrielle Colette,1873-1954)的人生经历与作品都质疑甚至颠覆了社会、文化对于女性的既定之见,因此许多评论家将柯莱特归为女性主义作家行列并运用女性主义批评方法分析柯莱特的作品,女权主义者们甚至追奉柯莱特为女权主义的先驱。但柯莱特本人却坚决否认自己是女权主义者,甚至声称厌恶女权主义者,这种悖论的处境正是本文要讨论的核心问题:柯莱特究竟是女权主义还是反女权主义?柯莱特是如何看待女性的?由于柯莱特的作品是自传性与虚构性的结合,传记与作品互相印证的同时又存在诸多矛盾的裂缝,因此将人生传记与作品文本作为“大文本”进行对比研读的研究方法更能全面、深刻地理解与剖析柯莱特的女性观。通过对柯莱特作全盘梳理,本文将从性别观、身体观、婚恋观、权力观这四个角度切入分析柯莱特的女性观。第一章从性别认同、性别气质两个角度介绍柯莱特的性别观。第一节围绕柯莱特提出的“精神上的雌雄同体”这一性别认同,分别对童年时期与成人后两个阶段进行论述。此观点打破了父权制生理性别的单义性与“男-女”性别的二元对立,敏感地意识到人的生理性别与心理性别的不匹配。第二节对比分析柯莱特作品中男女性别气质的置换与融合,柯莱特将男性气质赋予女性,将女性气质赋予男性,这打破了父权制对女性气质的规范与管控,模糊了两性之间的严格界限。第二章从审美身体和欲望身体两个角度讨论柯莱特的身体观。第一节从外观形态等审美角度审视身体,女性身体的形态样貌被建构成审美对象并不断地被评判和改造,柯莱特作品中以女性自己的视角对身体进行了审视与思考,并回答了自然身体与人工身体之争。第二节则从柯莱特的实践和文本两个层面讨论女性一直以来被压制的欲望:裸露欲望和性欲望,并展示女性在挣脱束缚、表达欲望的过程中的艰难与矛盾性。第三章讨论柯莱特的婚恋观。爱情和婚姻本质上作为一种社会关系,在女性的生活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分量。第一节从爱的对象、爱的境遇、爱的选择三个角度探讨柯莱特对爱情的理解和思考。第二节从结婚和离婚分别对女性来说意味着什么,来探讨婚姻制度下的女性的挣扎与探索。第四章从母性权力和政治权力两个角度讨论柯莱特的权力观。这两个层面正是女性会遭遇的两种权力结构:原生家庭内的母性(另一种父性)权力压迫和外在公共领域的政治权力压迫。第一节从柯莱特的母女关系入手,揭示柯莱特既依恋又试图逃离母亲的爱与掌控,而这种母性权力是柯莱特反对女性获得普遍的政治权力的原因之一。第二节分析柯莱特如何看待以及为何反对女权主义运动和女性参政,并通过分析她的战争书写得出柯莱特“个人即政治”的政治权力观。
其他文献
地方监察规范性文件是指地方各级监察委员会在履行职责过程中依法定程序制定,旨在规范监察工作、约束不特定公民、组织的行为,在一定时间内反复适用的公文。实践中,这类文件已成为地方监察机关正常履职的重要规范依据。然而,对于地方监察规范性文件的备案审查,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实务界都缺乏必要的关注,不利于人大发挥监督作用和地方监察机关依法行使职权。2021年,中共中央印发《法治中国建设规划(2020-2025年)
学位
报纸
进入21世纪以来,气候变化正在且仍将持续改变人类生存环境,它对人类迁移行为的影响也开始变得显著。世界上有一些国家尤其易受气候变化侵扰,甚至面临可能完全被上升的海平面淹没的命运。这些国家的国民往往通过正常移民途径或两国政府之间的特别安排进入他国,从而获得一定期限的居留权利。然而,当居留期限届满,而本国的生存状况因气候变化的影响变得极其恶劣以至于返回本国变得不可能时,他们就成为了气候跨境流离失所者。在
学位
诞生于印度的佛教在向外传播过程中逐渐发生变化,经历了在中国数百年的发展,形成了以高度政治化的特征,并在4世纪以后逐渐传播到朝鲜半岛和日本。佛教传入朝鲜半岛并不是单纯的文化现象,而是依附于东亚国家间的交涉而发生的政治互动。这种特点不仅规定了朝鲜佛教的特色,也塑造了朝鲜三国对佛教的认识。随着东亚诸国关系的变动,佛教在6世纪中叶由百济传入日本,这是百济基于自身的国家利益、为了加强与日本的友好关系而采取的
学位
<正>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以及关于侨务工作重要论述,全面贯彻党中央侨务工作决策部署和省委工作要求,促进依法管理侨务事务,维护侨胞合法权益,推动我省侨务法治建设,根据省人大常委会2021年监督工作计划,省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于7至9月份组织开展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及我省实施办法、
期刊
欧里庇得斯的戏剧《美狄亚》与艾米莉·勃朗特的小说《呼啸山庄》是西方经典的文学作品,两部文本在中西学术界都得到了较为充分的阐释。本文在前人的研究的基础上,运用结构主义人类学的相关理论对两部作品进行诠释和比较。本文一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分析两个文本主人公的身份特征,就复仇行为作出巫术诠释;第二部分在前文分析的基础上,提炼出一个共有神话模式,并论述二者在不同时空背景下的区别书写;第三部分还原“文明-
学位
韩素音是上世纪中国家喻户晓的社会活动家,也是一位著作颇丰的作家。相较于社会政治领域的名望,韩素音在文学创作领域获得的关注较少。韩素音不仅创作了多本小说,还给后世人留下了包括《伤残的树》《凋谢的花朵》《无鸟的夏天》《吾宅双门》以及《再生凤凰》在内的自传作品。本文以韩素音的自传为研究对象,运用不可靠性叙述、互文性和认知失调等理论方法,从作家自身、读者阅读以及社会历史等多个角度入手,全面探讨文本中的不可
学位
以工具理性为中心的现代性面临着意义缺失这一首要问题,而作为现代性主要面相的“以理性解除神话”难辞其咎。“解神话”和“祛魅”造成理性和神话的对立,神话备受雪压霜欺,其合法性亟需辩护。本文旨在以文化哲学的视角观照神话,通过回到希腊哲学的开端,探究古希腊早期四大学派哲学家及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挖掘其中的希腊神话渊源。本文试图从为经验现象寻求解释、为现实世界与人类生活建立秩序性与连续性、为个人有限而无常的
学位
北洋时期的汉口城市管理是通过两种不同的类型来实现的,一种是对于华界的治理,另一种是对于租界的管理。对于汉口华界的基层治理,又主要有官治和民治两种模式:官治主要通过警察制度来实现政府的基本城市治安维护等职能,民治则是通过不同的民间社团组织,对官治职能进行补充。汉口租界的治理,则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五国租界并立,第二阶段为德、俄租界被收回,汉口当局成立了两个特别管理区来对其进行治理。这一时期的华洋
学位
川端康成是日本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之一,也是继印度诗圣泰戈尔后第二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作家。自然与女性是川端康成文学作品中的两大关键词,川端康成以其独特的感知能力对自然与女性展开细致的观察,并通过细腻、清新的笔法描摹出自然与女性之美。可以说,川端康成的爱与思、悲与美都是寄托于自然与女性而得以表达的。因此,在以往的研究中,川端康成常被认为是一位具有生态女性主义意识的作家。但笔者发现,这样的认识实际上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