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书写作为政治表达:后黑人民权运动时期美国非裔女性作家的小说研究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ngren_89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后黑人民权运动时期(1975年至1985年),美国非裔文坛出现了由社会政治宏大叙事向日常生活书写的转向。与此前占据非裔文坛主流的抗议文学相比,该时期的小说创作尽管仍然继承了美国非裔文学“艺术与政治并行”的传统,但逐渐聚焦于日常生活,从日常生活微观之处反映社会变革的宏大景象。后黑人民权运动时期的美国非裔女性作家小说如《梅丽迪安》、《食盐者》等通过对日常生活中的家务、家宅布局、街区漫步、办公场所划分、发型妆扮、疾病疗治、旅行、服饰、消费等琐事的细腻呈现,揭示了美国非裔在种族社会中承受的规训及其反抗,再现了美国非裔的身份认同困境,并对黑人民权运动的主要价值观念和政治主张进行了反思。本文以《梅丽迪安》、《所罗门之歌》、《食盐者》和《布鲁斯特街的女人们》等四部后黑人民权运动时期的美国非裔女性作家小说为研究对象,从日常生活与政治的关系入手,以空间、身体和物什三个维度探讨这些小说如何以日常生活书写进行政治表达和诉求,并在此基础上探讨这一时期美国非裔女性文学与黑人民权运动时期美国非裔文学在艺术和政治表达方面的差异。
  论文分为六个部分。引言部分介绍了社会历史背景及相关时期的美国非裔文学史,归纳了后黑人民权运动时期美国非裔小说的特征,界定了相关概念,梳理了国内外相关研究,提出研究对象、研究问题以及研究方法。
  第一章以日常生活的空间维度为视角探究这些小说揭示的种族、性别政治。首先,本文通过聚焦这些小说中的家宅空间及其功能,分析了空间分配背后的权力关系,揭示了小说对白人官方话语的种族偏见的否定,认为这些小说通过空间视角展示了非裔女性家长和姐妹情谊对非裔家庭和社区建构的重要性。其次,这些小说中所描写的城市漫步等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空间实践活动反映了美国非裔在身份认同问题上的困境及出路。小说通过漫步等日常活动揭示了保持黑人性对美国非裔身份认同的意义,也探讨了这一时期非裔女性突破空间限制、重新认识自我的意义。此外,这些小说通过民权活动空间等美国非裔族群内部的空间分配反映了非裔社区的排他性和保守性,揭示了黑人民权运动中的民族主义话语隐含的文化霸权意味,批判了“男性霸权”、“恐同”和文化排外现象,揭示了极端民族主义的种族主义实质。
  第二章聚焦于后黑人民权运动时期女性小说中的身体,探讨美国非裔所承受的规训与反抗。本文认为,这些小说以具象化的方式将非裔身体植根于日常生活中,揭示了大众审美、教育等日常生活媒介作为控制非裔身体的渠道和手段这一秘密,同时反映出美国非裔以发型、妆容以及疾病疗治等身体策略在日常生活中对白人主流文化进行反抗的政治实践。这些小说通过对非裔身体的具象化书写颠覆了非裔形象的刻板印象,既回应了民权运动对种族平等的诉求,也质疑了对民权运动唯种族的、视非裔为无差异化整体的价值观念。
  第三章聚焦于后黑人民权运动时期美国非裔女性作家小说中的日常生活物什,探讨美国非裔的身份选择问题。后黑人民权运动时期的非裔女性作家们不约而同地在小说中通过日常物什揭示非裔种族身份取向,反映出黑人民权运动之后大众文化中的非洲传统文化元素与美国非裔的种族身份认同的关系。她们的作品中还通过美国南方传统物什反映集体协作、互相扶助的非裔传统集体观及其对非裔民族身份认同的意义。同时,这些小说通过美国非裔的恋物情结反映了非裔对“美国人”主流生活方式和理念的靠拢和模仿,揭示了非裔对美国人身份的渴望及其在同化政治中对“美国人”身份的扭曲认识,并以民权运动中的妆扮策略反映了美国非裔对美国人身份认知的转变。这些小说以此指出,美国非裔唯有把黑人身份融入到美国人身份中去,把“美国人”的身份想象与自己的种族身份结合起来,才能够实现真正的种族平等。
  第四章探讨后黑人民权运动时期的非裔女性作家小说如何通过日常生活书写反思黑人民权运动。本文试图在美国非裔女性日常生活书写的传统和黑人艺术运动抗议文学的参照中,分析后黑人民权运动时期非裔女性作家理性客观的创作理念和社会视野,探讨这一阶段美国非裔文学的日常生活转向特征。在这一时期,非裔女性小说对黑人民权运动中不同阶段的种族融合和种族分离等种族关系主张进行了反思,揭示了同化政治对非裔种族差异性的抹杀、以及黑人权力衍生的暴力、极端民族主义等危险,认为民权组织应当持理性的态度维护种族平等和社会正义,强调保持种族差异、各种族平等共处的多元文化主义的重要性。其次,这些小说重新审视了两性关系,以女性视角审视黑人民权运动,在虚构的小说文本空间中还原女性在历史官方叙事中的缺场,质疑了非裔社区中长期存在的男性中心主义。后黑人民权运动时期的美国非裔女性作家意识到美国非裔自身的多样性,打破了非裔作品的单一化和程式化。小说反思了黑人权力阶段强调的集体主义,重新审视了个体与集体的关系,充分肯定了非裔传统文化在非裔身份认同中的重要作用。
  结语部分在总结前文的基础上,分析了后黑人民权运动时期的美国非裔女性作家小说在美国非裔文学发展历程中的位置。本文认为,后黑人民权运动时期的美国非裔女性作家小说继承了美国非裔女性文学日常生活书写的传统,运用非裔女性日常生活的文化解读修正黑人美学中把美国非裔一体化、去差别化的艺术主张,以日常生活书写的方式继承了美国非裔文学“艺术与政治并行”的理念。
其他文献
本专题旨于对朱自清近三十年间的文学活动所催生出的文学思想,进行编年体式梳理。文中所论及的文学思想,指的朱自清所有关乎文学的讨论。朱自清的文学研究历程基本与其文学创作同步,两者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期间,作家(诗人)、学者与教师三种身份的交叠与渗透,也使得其文学思想呈现出独特的面貌。  纵观朱自清的文学思想的嬗变,(1)文学语言、文学语体变化;(2)文学大众化;(3)对翻译的重视;(4)对新文学生发之
学位
《四声篇海》(简称《篇海》)是金代一部大型字书,其前承《类玉篇海》,博引它书,广收俗字,据音编部,计画列字,体例新颖,便于查检。自面世以来,风行一时,对后世字书编纂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金、元、明年间多次翻刻,版本众多,今较为常见的为明刻本,字经辗转翻刻,不免讹误,加上明人刻书之弊,学者对明刻本多有诟病。国家图书馆藏明崇祯年间刻本《篇海》(以下简称崇祯本)直承万历本而来,少有增改,更是无人问津。捡《汉
宋词,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在世界文学史上独一无二。宋词也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此过程中,翻译显得尤为重要。而许渊冲作为一位杰出的翻译家,他为世界文化交流做出的贡献不容忽视。  本文的研究集中分析了个案中的译者主体性。这部分通过许先生的译本和其他译本的对比来讨论译者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笔者将译者主体性分为四个阶段:选择文本,理解文本,选择翻译策略,发挥创造性。本论文采用了
学位
作为一名英国最具独创性的女性作家,安吉拉·卡特的作品文体繁杂、题材多样、数量众多。其中《马戏团之夜》虽然是其末期作品,但受到了评论界与大众的广泛关注。然而,对于这本书的主要研究大多集中在魔幻现实主义、后现代狂欢主义、互文性、历史文化、女权主义等方向,但本论文提出的男性凝视、圆形监狱的概念及结合“新女性”的分析在国内外都比较少见。本文将结合男性凝视、圆形监狱等理论及其他女权主义元素,对本书中女主人公
学位
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中国政府的政策、方针受到世界关注,对此类文本的翻译提出更高要求。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报告的翻译作为政治外宣文本,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本文以目的论为理论基础,将党的十七、十八、十九大报告英汉文本作为分析材料,主要研究问题为:第一,党代会报告作为政治文本,其文本特点是什么。第二,十九大报告与十七、十八大报告对比,有哪些不同与改进之处。第三,报告翻译过程中哪些有
随着通讯技术的发展,网络聊天也开始进入多元化时代,信息越来越富有表现力,最具代表性之一的是绘文字(Emoji)。绘文字之所以在全球受到欢迎,是因为它可以帮助使用者跨越语言的障碍,传递心情和感受。因此,绘文字成为了网络跨文化交际的工具。然而,不同的文化背景可能会导致人们对绘文字的理解产生差异。因此,有必要对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绘文字的使用情况中进行探究。  本文试图探寻中日学生如何使用绘文字进行“
学位
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Sapir-whorf的假说一样已经清楚地阐明了文化与语言的关系,语言是思想的呈现反过来它也会一定程度上的影响我们的思维。拒绝言语行为在生活中是难以避免的。在同一国家的同一场景中,人们都可能会采取不同的拒绝策略,更不用说不同国家的不同场景。拒绝作为一种损害面子的行为,需要妥善的处理。这篇论文探讨了中美两国拒绝策略的异同,把研究的范围缩小到了家庭背景中,重点研究了亲子和夫妻间
学位
《青铜葵花》是由当代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创作的长篇小说。英国学者汪海伦翻译了该书的英文版,译作获得“笔会奖”,以及麦石儿童文学翻译作品奖,汪海伦的译作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青铜葵花》这部作品进入西方市场,且深受目标读者喜爱。因此,本文选择《青铜葵花》及其译作进行翻译研究,旨在推动中国儿童文学的对外传播。  一般来说,国内外学者都是从翻译理论入手,对儿童文学进行研究。本文选择将翻译研究与语言学结合,
学位
伍慧明(Fae Myenne Ng)(1956-)是一位杰出的华裔美国作家,她的作品《骨》、《望岩》-经发表就大受好评,她的作品曾获得美国图书奖,被提名福克纳奖,她本人也获得过古根海姆奖学金和美国艺术基金会的支持。她善于将个人经历与虚构作品相融合,因此其作品不仅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同时也展现了早期美国华裔不为人知的伤痛历史。《骨》就是一个典型代表,小说描写了一个生活在旧金山唐人街三个女儿家庭的故事,
学位
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正在经历巨大的改变。主要经济体之间开放共赢的合作模式逐渐被贸易保护主义所取代。谈判人员需要更多实操性的策略,包括沟通中的礼貌策略,来促成双赢型商务谈判的完成。同时,谈判也是商务英语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但是因为真实谈判具有保密性,所有少有实证研究来探究礼貌策略如何促成双赢谈判结果的形成。  为了给真实商务谈判中谈判人员提供实操性建议,同时为谈判教学提供相应的启示,本研究中作者以模拟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