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政府时期教育辅导制度之研究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vista_mom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民政府时期教育辅导制度,作为教育视导制度的基本内容,是在教育管理运行中逐步形成的一种指导辅助教育恢复与发展的机制,它的出现、发展、组织构成、具体运作以及职能的发挥,既反映了国民政府时期教育管理理念的转变,也反映着当时教育界人士面对教育事实,改进与发展教育的努力。鉴于目前我国有关教育辅导制度的研究,大多侧重于史实的梳理,多描述性介绍,对教育辅导制度的专门研究鲜有涉及,本文拟从“制度史”的角度对其进行系统研究,并选取了浙江省、江苏省、安徽省、四川省等省的教育辅导制度和教育学界对教育辅导制度的研究作为研究对象,选取国民政府时期作为研究的时间段,将目光投射到“国民政府时期教育辅导制度的变革和理论研究”这一问题上,采取文献分析法、历史分析法和比较法等研究方法,在梳理“民国教育时期教育辅导制度”出现、扩展、调整的历程的基础上,概括其形成过程的特征,呈现当时教育界学人对其的研究状况和所持有的观点,把握“教育辅导制度”自身的特征,有利于深化对教育制度的了解和以及对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两者关系的认识。最后本文得出结论:一是教育辅导制度的产生是应对教育发展需求和高水平师资短缺之间矛盾的需要。这一制度对于我国基础教育的普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促进了我国教育师资的培养。二是教育辅导制度作为教育行政制度的一部分,在外部的扩展与调整过程中,体现出来了“借鉴与创新”、“路径依赖”等特征,既受当时社会背景包括政治、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影响,但有其相对独立性。三是教育辅导制度的自身的演变体现为实用性和工具性、系统性和生成性、科学性和学术性、民主性和自觉性、人文性和教育性等特征。四是教育辅导制度的闪光点在于教育辅导工作人员的努力和付出,在于教育辅导制度所现出来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精神。五是满足社会教育需要是教育辅导制度产生的内在动力,教育学者对于教育辅导制度的研究和思考,推动了教育辅导制度的理论和实践的建设,是教育辅导制度得以不断完善改进的外在推力。
其他文献
"培训"这一大众日常生活中呈现的教育活动,却长期处于教育研究视域之外.该研究从文化社会学视角将当下中国现实生活中近乎全民的"培训热"这一文化现象作为透视时代文化特质与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高校辅导员在促进高校学生的全面成长发挥着巨大作用,其自身素质和各方面工作水平的高低对大学生的成长和全面发展有着直接而显著的影响,所以必须重视辅
随着知识经济社会与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人们逐渐认识到传统课堂教学已不能满足学习者的需求,而手机、IPAD等移动便携设备(BYOD)的普及,一种融合了传统教学和在线学习优势的新型学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互联网+”战略实践已逐渐深化,微信、qq、课堂派、二维码等社交媒体逐渐兴起。从“线下”到“线上”,从“课内”到“课外”,从课堂改革、教育引导到政策
心理健康是完整健康概念的组成部分,在个体的健康与疾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个体良好素质的具体表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20 世纪教育改革运动中出现的新观念,是现代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