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东北学生教育救济研究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lliam12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九一八”事变后,在日本侵略者铁蹄践踏下,东北地区各大、中、小学校接连被封闭、占用或强制解散,其地学校教育事业陷入绝境。其后伪满洲国成立,即在东北本地建立奴化教育机构,在东北地区全面实施奴化教育,以改篡教材、变更学制、添授日语等方式,企图泯灭东北沦陷区学子的祖国观念和民族意识,侵蚀其反满抗日的斗争意志。由于我东北学子不愿依附敌伪,纷纷失学,一时间亟需救济者遍布关内外。与之同时,日本侵略者为培植奴化的知识人才,控制东北学子出国留学工作,对东北留学事业进行极大的破坏。东北原考选留学生工作骤然停止,令有志报国学子失去出国机会,加之在海外留学者学费中断、经济困顿,均需急切救济。为此,国民政府教育部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救济东北籍学子,借助这种教育救济来缓解东北学生失学的严峻情形。在其时特殊的社会环境下,此举尽管难于拯救全体东北青少年于水火之中,但就其事业远效而言,不仅抢救了大批东北青年学子,保存了东北教育事业一线生机,而且使受救济者免受奴化教育,为东北增添了抗日力量。而国民政府教育部拨款接济留学海外的东北籍学生,以帮助他们完成学业和归国服务,同时考选东北学子留学欧美,为后来东北留学事业的发展保留了火种。缘此,本文以东北学生流亡区域为划分依据,将事变后这一学生群体分为关内东北学生、关外东北学生及海外东北籍学生,对各类学生如何获得国民政府的教育救济进行分析和研究,借以了解抗战时期国民政府教育应变举措的历史实情及其成效,从而加强和丰富中国近现代史尤其抗战时期教育史的研究。
其他文献
目的:本研究针对学龄儿童进行功能训练,探讨功能训练对身体形态和身体素质的影响,分析身体运动素质之间的关联,为儿童青少年早期运动训练方法、方案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选
成人高等函授教育是成人教育中发展较早,也是发展较完备的一种教育形式。通常函授教育被称为第一代远程教育;广播电视教育被称为第二代远程教育;网络教育被称为第三代远程教育。
随着终身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入,人们对学习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传统的非移动的学习方式在诸多时候的不便,限制了学习者的学习。因此,突破时空限制,利用移动技术和移动设备,就能随时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