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九一八”事变后,在日本侵略者铁蹄践踏下,东北地区各大、中、小学校接连被封闭、占用或强制解散,其地学校教育事业陷入绝境。其后伪满洲国成立,即在东北本地建立奴化教育机构,在东北地区全面实施奴化教育,以改篡教材、变更学制、添授日语等方式,企图泯灭东北沦陷区学子的祖国观念和民族意识,侵蚀其反满抗日的斗争意志。由于我东北学子不愿依附敌伪,纷纷失学,一时间亟需救济者遍布关内外。与之同时,日本侵略者为培植奴化的知识人才,控制东北学子出国留学工作,对东北留学事业进行极大的破坏。东北原考选留学生工作骤然停止,令有志报国学子失去出国机会,加之在海外留学者学费中断、经济困顿,均需急切救济。为此,国民政府教育部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救济东北籍学子,借助这种教育救济来缓解东北学生失学的严峻情形。在其时特殊的社会环境下,此举尽管难于拯救全体东北青少年于水火之中,但就其事业远效而言,不仅抢救了大批东北青年学子,保存了东北教育事业一线生机,而且使受救济者免受奴化教育,为东北增添了抗日力量。而国民政府教育部拨款接济留学海外的东北籍学生,以帮助他们完成学业和归国服务,同时考选东北学子留学欧美,为后来东北留学事业的发展保留了火种。缘此,本文以东北学生流亡区域为划分依据,将事变后这一学生群体分为关内东北学生、关外东北学生及海外东北籍学生,对各类学生如何获得国民政府的教育救济进行分析和研究,借以了解抗战时期国民政府教育应变举措的历史实情及其成效,从而加强和丰富中国近现代史尤其抗战时期教育史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