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叙事角度看物哀美学在《细雪》中的体现

来源 :苏州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MKL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谷崎润一郎作为日本唯美学派的代表之一,早期受西方各种颓废思想的影响,作品创作倾向于追求强烈感官刺激的“恶魔主义”;晚期由于生活环境的改变,才逐渐回归到日本古典的传统美学思想。“物哀”美学是日本传统美学思想的精髓,长篇小说《细雪》作为谷崎润一郎创作后期的代表作品,以其独特的叙事视角很好地张显了日本传统的“物哀”美学。本论文以热奈特的经典叙事学理论为研究视角,结合小说文本,通过对小说女性主人公的人物塑造、人物对话、情境叙事等叙事策略的分析,对《细雪》中的“物哀”美学的表现机制进行详细考察。  本研究序章主要是对作者谷崎润一郎人生各个创作阶段的回顾和分析,先行研究部分主要叙述前人对《细雪》的一些理解,并将《细雪》和日本“物哀美”的代表作《源氏物语》做了简单的比较。正文部分主要围绕两方面展开,一方面是《细雪》中刻画的人物,另一方面是细雪的一些特别的叙事手法。最后总结了《细雪》所表现的“物哀美”以及谷崎文学的思想和本质。
其他文献
随着第二语言如何习得的研究由如何教向如何学的转移,对学习者个人差异(IDS)的研究成为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的语言习得研究的一个重要趋势。1975年Rubin在TESOL Quartedy上发
柏拉图诗学是柏拉图研究界的热点话题。柏拉图关于诗的论述广泛存在于多部对话作品中,其中主要包括《国家篇》《伊安篇》《法篇》《斐多篇》《会饮篇》《斐德罗篇》《普罗泰
根据“解构终极意义”的后现代主义逻辑,大部分后现代小说和部分后现代诗歌沉迷于脱离客观世界的文本游戏。这种特殊的极端的后现代主义写作作为西方的新文学潮流,不但受到西
托妮·莫里森作为一个黑人女作家,她的著作反映了黑人的心声,她也成为了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性。她在其第三部小说《所罗门之歌》向我们生动地展示了男主人公奶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