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伦理诗学中的理性和情感

来源 :大连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tural_jac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柏拉图诗学是柏拉图研究界的热点话题。柏拉图关于诗的论述广泛存在于多部对话作品中,其中主要包括《国家篇》《伊安篇》《法篇》《斐多篇》《会饮篇》《斐德罗篇》《普罗泰戈拉篇》等。国内外学者针对柏拉图诗学的争论主要集中在诗与哲学的复杂关系上,或主张柏拉图批判诗歌以建构其哲学体系,或认同柏拉图作为哲学诗人的角色,或解释柏拉图对待诗歌的矛盾态度,而学界的研究尚未能说明柏拉图诗学的伦理本质和内涵。在柏拉图对话中,诗与哲学的关系在伦理上体现为情感和理性之间的关系。因此,在诗与哲学之争的背景下,本论文以柏拉图诗学为研究对象,以柏拉图的伦理学为进路,从理性和情感入手,试图论证柏拉图诗学的伦理本质和内涵。本论文由引言、主体、结论三部分构成。引言包括文献综述、研究问题、研究方法、论文构架四个部分,其中,着重梳理了国内外柏拉图诗学的研究现状,并在此基础上引出了本论文要研究的三个问题。论文的主体部分共分为三章。第一章通过建构理性和诗歌、理性和诗人以及理性和诗歌观众之间的关系,论证柏拉图对古希腊诗学提出的理性要求,表现为理性诗歌在内容上应该表现神的本质和美德,在形式上应该重视单一性;理性诗人应该对知识有正确的认识;理性观众应该重视灵魂和美德的培养。第二章通过建构情感和诗歌、情感和诗人以及情感和诗歌观众之间的关系,探讨古希腊诗学的情感特征,古希腊诗歌在内容上描述神的表象,在形式上重视创新;古希腊诗人模仿、无知、受神启;古希腊观众本质上追求愉悦,缺乏美德。第三章论证柏拉图对话作为诗学的伦理本质是善的诗学。在柏拉图的伦理学中,善由理性和情感之间的辩证关系达成,善是理性和情感的结合,但善更接近理性。同时,在柏拉图对话中,哲学与诗之间具有对话的可能性。基于理性和情感之间的辩证关系以及哲学与诗进行对话的可能性,柏拉图对话可以被视作善的诗学,这种诗学具体体现为柏拉图对话在内容和形式上是理性和情感辩证关系下的善的诗;苏格拉底和柏拉图是理性和情感辩证关系下的善的诗人;善的诗和善的诗人的目的是培养对话参与者辩证处理理性和情感关系的能力,使其成为城邦的善的公民。在结论部分本论文指出,在古希腊社会伦理衰败的背景下,首先,柏拉图从理性的角度,勾勒出了理性诗学的特征;继而,从情感的角度,柏拉图探讨了古希腊诗学的情感特征;最后,从理性和情感的角度,本论文论证了柏拉图对话作为诗学是在理性和情感辩证关系之下、哲学与诗之间进行着对话的善的诗学。
其他文献
发表于1899年的《觉醒》,是十九世纪美国女作家凯特·肖邦(1851-1904)的代表作。二十世纪下半叶,社会在许多方面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然而女性追求自我身份确立以及自由的行为却
词汇教学是语言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不能很好地完成这一环节,就很难完成语言教学的目标。目前国内对于词汇教学的研究多集中在对于词汇学习策略,词汇教学方式,词汇习得方式的探讨
被誉为美国文学“现代经典成长小说”的《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著名遁世作家杰·戴·塞林格唯一一部长篇小说。小说于1951年出版,一经问世便深受青少年的喜爱。小说描述了主
随着第二语言如何习得的研究由如何教向如何学的转移,对学习者个人差异(IDS)的研究成为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的语言习得研究的一个重要趋势。1975年Rubin在TESOL Quartedy上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