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翔的灵魂——分析托妮·莫里森《所罗门之歌》奶娃成长历程

来源 :哈尔滨工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pexLiuNc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托妮·莫里森作为一个黑人女作家,她的著作反映了黑人的心声,她也成为了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性。她在其第三部小说《所罗门之歌》向我们生动地展示了男主人公奶娃的成长过程和黑人们的生存情况。 本文将分析主人公奶娃的成长环境与成长的原动力。从腐朽的城市到祖先土地,他挣扎于白人主流文化与无根的民族仇恨中并一直试图寻求一种平衡,并进行改变来适应社会。他的性格的改变不仅仅来自于他父母、姑妈、祖先的家庭影响,也来自白人文化和种族复仇团体“七日会"为代表的社会影响。在寻求家庭历史和真实姓名的南方之行后,他最终领悟了爱的真谛,理解了身份的意义,也实现了不离开地面在空中飞翔的梦想。
其他文献
词汇教学是语言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不能很好地完成这一环节,就很难完成语言教学的目标。目前国内对于词汇教学的研究多集中在对于词汇学习策略,词汇教学方式,词汇习得方式的探讨
被誉为美国文学“现代经典成长小说”的《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著名遁世作家杰·戴·塞林格唯一一部长篇小说。小说于1951年出版,一经问世便深受青少年的喜爱。小说描述了主
随着第二语言如何习得的研究由如何教向如何学的转移,对学习者个人差异(IDS)的研究成为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的语言习得研究的一个重要趋势。1975年Rubin在TESOL Quartedy上发
柏拉图诗学是柏拉图研究界的热点话题。柏拉图关于诗的论述广泛存在于多部对话作品中,其中主要包括《国家篇》《伊安篇》《法篇》《斐多篇》《会饮篇》《斐德罗篇》《普罗泰
根据“解构终极意义”的后现代主义逻辑,大部分后现代小说和部分后现代诗歌沉迷于脱离客观世界的文本游戏。这种特殊的极端的后现代主义写作作为西方的新文学潮流,不但受到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