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葡萄胎的临床特点及近年来葡萄胎的临床特点的变化;比较初孕患者与多次妊娠患者恶变率的差别,指导葡萄胎的早期诊断、治疗及随访。材料方法:收集山东大学医学院附属齐鲁医院妇产科1996年1月至2011年7月收入院诊断为葡萄胎的病例198例,筛除其中临床资料不完整的病例18例,结合文献,对余下的180份葡萄胎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a.对总的180例病例的一般临床资料、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的结果、治疗、恶变等情况做描述性统计。b.根据首次入院时间将病例分为2组。第一组为1996年1月至2003年12月,第二组为2004年1月至2011年7月。对其临床表现、治疗、恶变等方面分组统计,并采用x2检验、非参数检验进行数据分析。c.根据患者孕次将患者分为初孕组、中间组(孕次2次)及多次妊娠组(孕次3次及以上),并采用x2检验对初孕组和多次妊娠组的恶变率进行分析。设定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结果:A.完全性葡萄胎者149例,占82.8%,其中重复性葡萄胎2例;部分性葡萄胎31例,占17.2%。患者发病年龄范围为19—55岁,中位年龄为28岁,21-35岁之间者141例,占78.3%。停经天数41-245天,中位天数72.5天(10孕周)。146例患者出现阴道流血,占81.1%;43例患者出现腹痛,占23.8%。子宫明显大于正常孕周者(4周或以上)64例,占35.6%;子宫大致与孕周相符者94例,占52.2%;子宫明显小于孕周者22例,占12.2%。卵巢黄素化囊肿者29例,占16.1%;出现妊娠剧吐者13例,占7.2%;出现妊高症者7例,占3.9%;咯血者2例,占1.1%。2次清宫中病理示葡萄胎残留者8例,占9.6%。36例发生恶变(包括5例早期入院即发现恶变者),占20%。B.1996年1月至2003年12月的病例为1组,共60例;2004年1月至2011年7月的病例为2组,共120例。1组确诊葡萄胎的怀孕时间中位数为80.5天,2组确诊葡萄胎的怀孕时间中位数为69天,2组确诊时间孕周提前,有显著性差异(P<0.05)。1组发病年龄中位数为27岁,2组发病中位年龄为28岁,两组发病年龄无显著性差异(P>0.05)。1组中出现阴道流血患者54例,占90%;2组中出现阴道流血患者92人,占76.7%(P<0.05)。1组中23例出现不同程度腹痛,占38.3%;2组中出现腹痛者20例,占16.7%(P<0.05)。1组中21例子宫明显大于正常孕周(4周或以上),占35%;2组中子宫异常增大者43例,占35.8%(P>0.05)。1组中15例患者出现卵巢黄素化囊肿,占25%;2组中出现卵巢黄素化囊肿14例,占11.6%(P<0.05)。1组中妊娠剧吐8例,占13.3%;2组中妊娠剧吐者5例,占4.2%(P<0.05)。1组中出现妊高症者5例,占8.3%;2组中妊高症2例,占1.7%(P<0.05)。1组中恶变者10例,占16.7%;2组中恶变者26例,占21.7%(P>0.05)。可见较近年代组病例阴道流血、腹痛、卵巢黄素化囊肿等发生率显著降低(P<0.05),各种并发症如妊娠剧吐及妊娠高血压的发生率也均降低(P<0.05)。葡萄胎的恶变率略有升高,但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C.初孕患者60例,为1组;孕次大于等于3次者70例,为2组。初孕组中恶变7例,占11.7%;多次妊娠组中恶变18例,占25.7%(P<0.05)。初孕组恶变率显著低于多次妊娠组。结论:1.葡萄胎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停经后阴道流血,首选治疗为吸刮术,最终确诊仍需清宫后的病理检查。2.近年来,由于盆腔超声及HCG检测在产科中的广泛应用,葡萄胎的诊断时间提前了,阴道流血、腹痛、卵巢黄素化囊肿等发生率降低,各种并发症如妊娠剧吐及妊娠高血压的发生率也均降低。葡萄胎的恶变率略有升高,但并无统计学意义。3.初孕患者的恶变率显著低于多次妊娠患者,对于低危的未接受预防性化疗的初孕患者,也许可以缩短其避孕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