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增长最快的国家。截至2014年底,全国共有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 2.12亿,占总人口数的15.5%。根据全国老龄委办公室预计,到2025年,全国老年人口总数将达到3亿,到2033年将突破4亿,到2050年前后将达到峰值4.87亿,占总人口比例高达34.8%。老龄化问题已成为事关国家发展全局和亿万百姓福祉的重大战略性问题。刚刚闭幕的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对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高度重视,明确提出全面实施一对夫妻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然而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老龄化属于“未富先老”、“未备先老”,突出表现在经济社会发展阶段与老龄化程度不匹配,对老龄浪潮的准备不足,养老服务设施、人才缺乏,养老服务能力水平较低等。由于我国老年人口众多且层次不均,要想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确保全体老年人老有所养,单纯依赖政府提供全方位的养老服务显然力不从心。江苏作为沿海发达省份,社会资本十分活跃,日益庞大的老年服务市场成为社会资本争相进入的“蓝海”。政府层面,通过加大政策支持、营造市场环境、强化行业监管等举措,吸引社会资本进入这片新兴领域,目前全省社会力量已逐渐成为养老服务业发展的主体。但是,随着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以及养老服务业发展的日趋多元,政府在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种种问题。比如:养老服务业属于回报低、风险高的行业,如何激发更多社会资本的积极性?如何解决政府公办养老机构往往不计建设、运营成本,低廉的收费与民办养老机构形成争利的问题?中国传统的养老观念对社会养老服务的接受度如何?部分民办养老机构入住率始终处于低位,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大多数在民政部门登记为民办非企业单位的养老机构、养老服务组织的连锁登记、融资贷款等问题?研究中以江苏省为样本对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业作用进行了调查。作为省级民政部门负责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工作人员,笔者认真总结了江苏省各级民政部门对本地区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业工作的具体措施以及存在的问题。江苏省对于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业采取了公建民营、公办民营、公租民营、公助民营等4种做法,对养老服务兴办主体给予政策支持、制度支持、资金支持、人才支持等,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我省已经多家养老服务企业在资本市场挂牌上市,全国第一家医养融合型外资养老机构落子南京,养老服务评估制度在全国推广。通过研究,笔者也发现了目前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业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例如:现有扶持政策落地难,社会办养老机构人才匮乏等。研究发现阻碍了社会力量进入养老服务领域主要因素是:养老机构、养老服务组织的公益性质导致无法真正市场化运营、公办养老机构对社会办养老机构的“挤出效应”、养老服务行业的微利性阻碍社会资本“趋利性”、门槛较高的行政许可将中小规模社会资本拒之门外。在认真梳理江苏省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业发展基础上,对国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以来的行业发展现状、效果进行了深入研究,认真剖析了政策执行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追根溯源,借鉴部分西方发达国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的经验,提出了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强化规划引领,把养老服务业发展作为稳定经济增长的重要内容。加强顶层设计,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推动政府购买养老服务,让渡盈利空间。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提升老年人支付能力。改革机制,成立相应协调机构推动行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