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的电影字幕翻译研究——以《金陵十三钗》英译为例

来源 :江苏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smslif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影字幕翻译,代替配音,已渐成电影传播和国际交流的主要方式。字幕翻译重要性也随之渐显突出。由于字幕翻译是一种受限制的翻译,即其源语和目的语都受到空间和时间的制约,要求翻译贴近译语接受者,通俗易懂,最大限度减少译语受众的认知努力。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这样的翻译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操作原则。根据功能对等的原则,翻译(包括电影字幕翻译)的理想目标是使目标语观众获得与原语观众近似相同的感受。  由于时空制约性的存在,电影字幕译文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向观众传递必要的信息,同时,借助画面、声音等因素,贴近目的语受众的翻译便可实现功能对等。跨文化交际的障碍和特殊的接受条件,决定字幕翻译只能是借助功能对等策略,让观众获得“近似相同的感受”。配有中英文双语字幕的电影《金陵十三钗》在国际上产生了较大影响,英语字幕的译者是一位有国际教育背景的电影业内人士。研究该片的翻译,有助于我们认识功能对等在实践中的具体体现。以功能对等原则为标准,本文对中文电影《金陵十三钗》英语字幕的分析,揭示了如何在字幕翻译中运用功能对等策略并达到功能对等的效果。本文的研究结论是,该片字幕翻译充分体现了功能对等原则,其惯用的直截了当及套用目的语习语的翻译方法,符合字幕翻译与接受的特殊要求,有效地实现了跨文化交际的意图。
其他文献
法律和法律语言影响着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作为一门新的学科,法律语言学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法律语言范畴下的法庭语言以其独特的机构语言的特征,有许多可供研究和探讨
本文借助存在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理论,旨在通过该理论来探究美国黑人作品中的黑人身份认同问题。 身份问题关涉到“我是谁?”“我与什么认同?”的重要问题,它是一个族群或个体
自“文化转向”以来,国内外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对译者主体性进行多视角的探究。本文试图从翻译生态学理论视角,基于翻译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规范环境及译者的心理环境,以葛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