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证据能力——以民事诉讼为视角的研究

被引量 : 8次 | 上传用户:ching1984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证据能力是证据法学领域的一个重要范畴,它是法律对诉讼外证据进入诉讼程序成为诉讼证据的一个最低限度的要求,体现了诉讼证据的法律特征,是诉讼法对证据问题进行规范的核心内容。因此,对证据能力的研究具有极高理论及实践价值。英美法系国家存在着数目众多、体系复杂的证据能力规则,主要通过单独的证据立法实现对证据能力的规范。大陆法系国家一般不存在单独的证据立法,但在其诉讼法中蕴涵着许多证据能力规则。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英美法系国家实行陪审制、采用了对抗制的诉讼模式并强调对案件的集中审理原则。在我国现有的证据学理论体系中处于核心位置的是证据属性的问题,证据能力的重要作用没有得到应有的体现。但是,由于在逻辑上、内涵上以及所代表的思维定式上存在着许多的问题,证据的属性制度难以在实践中发挥实际作用,而证据能力制度则在作用的范围、灵活性和思维方式等方面显示出明显的优势,这为证据能力制度代替证据属性制度提供了可能。但是,证据制度的完善并不能仅仅通过一个概念的引入而简单的完成。证据能力规则体系的构建要充分考虑公正、效率以及新制度与原有制度的衔接与融合等多方面的因素。我国与大陆法系国家在民事诉讼法领域存在更多的共性,英美法系国家对证据能力问题的某些规定虽有其合理性,但从证据能力制度在世界范围的发展趋势来看,英美法系国家在证据能力的问题上正趋于不断放松对法官取舍证据的自由采量权的限制。有鉴于此,我们在设计证据能力规则体系时应当实行参照大陆法系国家的模式,适当借鉴英美法系国家的经验的原则。总体而言,我国证据能力规则体系主要包括证据能力之静态规则、证据能力之动态规则两大部分。证据能力的静态规则与动态规则是相辅相承、互相依托的关系。证据能力的静态规范以关联性为核心,包括关联性规则和对关联性的解释与限制规则,证据能力的动态规则是证据能力规则体系的主要部分,它以程序法为依托,从证据提出的主体资格、方式、时间方面对证据的可采性进行规范。证据能力规则的适用程序的问题包括应当在诉讼进行过程中的哪一个阶段确认证据是否具有证据能力以及通过何种程序确认两个方面。如果将证据能力理解为证据进入诉讼程序的“准入资格”,这种资格的确认就必须尽可能地在程序开始的早期阶段进行。英美法系国家在证据能力规则的适用程序上坚持不具有可采性的证据必须在法院开庭审理前予以排除,大陆法系国家则强调通过诉讼持续渐进地排除不具有证据能力之证据。这两中方式都有各自的优点,英美法系国家的适用模式能够更好地发挥证据能力制度的门槛作用,但却要以证据的采纳程序与认定事实的程序相互独立为前提,因此成本较高。大陆法系国家的证据能力规则的适用程序具有成本低、高效率的特征,更符合我国的现实国情,应当成为我们借鉴的主要对象。
其他文献
成本控制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企业实现经营目标的有效手段。标准成本制度使管理人员能及时获得标准成本和实际成本间的差异信息,从而自觉地分析差异并且寻找差异产
<正>能量是机体维持一切生命活动的源泉,当机体处于疾病状态时,胃肠功能常有障碍,营养摄取及供给不足,进而影响疾病的治愈、机体的康复。20世纪70年代以前,因缺乏有效的营养
<正>位置:香港铜锣湾希慎道33-37号地盘面积:5,746平方米发展面积:93,765平方米层数:50发展阶段:正在兴建中
期刊
目的:研究与分析盆底方配方颗粒联合生物反馈训练治疗对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360例产妇,对其产后42 d~产后2个月间的盆底功能情况进行评估,经初步筛选后
<正> 一、大蒜应用前景广阔大蒜属百合科植物,是我国传统的食用植物,在我国各地都有种植,资源非常丰富,而且价格低廉。大蒜内含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维生素;还含有大蒜素、大
“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难教世所公认,学生写作能力低下又为世所诟病。本文试图在具有前瞩性的“以表现(说写)为本位”的“创作发展型”语文教育观念指导下,参
丹霞地貌是一种发育于红层的岩石地貌,以丹崖赤壁为主要的特征。丹霞地貌的发展和演化是内、外营力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进行的,在不同的地区由于气候、岩性、构造的不同,形成丹霞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以及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企业将面临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和提升企业的竞争能力,成为我国政府、企
问题解决既是一项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又是一个高级的学习过程。研究学生的问题解决过程,有利于帮助学生体验和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从建构主义的视角来审视物理教学过程、探讨物理学科教学问题,以此作为论文框架的逻辑起点,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展开论述。 遵循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