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提压心肺复苏技术在急诊科心脏骤停患者的临床应用研究

来源 :河北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xj3641990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与目的:心肺复苏术(Cardio 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是患者出现心脏骤停(Cardiac arrest,CA)时以人工呼吸和人工循环代替自主呼吸和自主循环的急救方法。CPR作为抢救CA患者的主要手段,长久以来受到临床医生的广泛关注,经过标准胸外按压心肺复苏(Standard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STD-CPR)抢救的患者有可能恢复自主循环(Restoratio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ROSC)和呼吸。但是对于如何提高患者的心肺复苏成功率这一实际难题并没有获得令人欣慰的成果。腹部提压心肺复苏(Active abdominal compression-decompression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AACD-CPR)法是通过在患者腹部放置腹部提压心肺复苏仪,以主动提拉与按压相结合迫使胸腔和腹腔内的压力产生变化,形成人工循环并且能够兼顾人工呼吸,以达到复苏效果的救治方法。本文提出通过对腹部提压心肺复苏与标准胸外按压心肺复苏的部分血流动力学指标以及氧合指标的变化情况进行比较研究,对腹部提压心肺复苏技术的临床效果进行客观、公正的相关临床研究。方法:1.研究方法:选取2019年3月-2019年12月期间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急诊科抢救室收治的48例心脏骤停患者,AACD-CPR组24例实施腹部提压心肺复苏技术,STD-CPR组24例由胸外心肺复苏机实施标准胸外按压心肺复苏术(STD-CPR)。两组患者均常规行可视下经口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机械通气、综合心电监护,需要除颤的患者给予电除颤,建立并连接有效静脉通路,其它临床救治实施内容均按照国际公认的美国心脏病协会2015版心肺复苏指南进行救治。2.观察指标:记录患者自主循环恢复后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PH、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artial pressure of end-tidal carbon dioxide,PETCO2)。通过记录平均复苏时间、自主循环恢复率(ROSC评价标准:患者心电图或监护仪显示正常或室上性心律,维持≥20分钟,期间MAP≥50mm Hg)等比较两种复苏方法的有效性,通过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两种复苏方法的安全性。结果:(1)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者具有可比性。(2)标准胸外按压CPR组恢复自主循环10例,腹部提压心肺复苏组恢复自主循环9例,腹部提压心肺复苏仪CPR组复苏成功后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情况均好于STD-CPR组,且MAP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ACD-CPR组的氧合情况优于STD-CPR组,Pa02、PaC02、PH值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间PETCO2统计值差距较小(P>0.05),不具有统计学差异。(3)其中STD-CPR组的平均复苏成功时间(34.80±6.70)分钟,腹部提压心肺复苏CPR组平均复苏成功时间为(23.33±7.07)分钟,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TD-CPR组ROSC率稍高于腹部提压心肺复苏仪CPR组,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复苏过程中,腹部提压心肺复苏仪的稳定性、安全性及便携性均得到所有参与医务人员的充分肯定,试验过程中均未出现不良反应或二次伤害。结论:根据研究结果我们可以得出相应结论:AACD-CPR组的复苏效果与STD-CPR组的复苏效果相比相对较好;同时,腹部提压心肺复苏仪的应用也为心肺复苏方法添加了新的成员,提供了一种方便使用且安全有效的急救手段。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血浆致动脉粥样硬化指数(atherogenic index of plasma,AIP)与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并发冠心病的相关性,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并发冠心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一定帮助。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选取2019年9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就诊于河北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的老年(年龄≥65岁)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92例(男性62例,女性130例),根据冠心病诊断标准,将患
心血管生理及病理生理与昼夜节律生物钟关系密切,生物钟基因Bmal1(脑和肌肉ARNT样蛋白1)通过调节代谢、氧化还原平衡、免疫反应、血管的收缩和舒张等各种生物学反应而参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高血脂、高血糖、吸烟等心血管危险因素通过诱发血管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VSMC)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而导致血管损伤和心血管疾病。研究表明,炎症反应和氧
目的:研究桥接整合因子1对住院心力衰竭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纳入2019-12至2020-12入住河北省人民医院心内科的72例心衰患者及72例无心衰的成年人作为心衰组与对照组。收集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入院24小时内采集静脉血分别测定血浆桥接整合因子1(bridging integrator 1,BIN1)、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erminal pronatriuretic peptide,
目的:探讨CHA2DS2-VASc评分对合并瓣膜病变的房颤患者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血栓栓塞事件的预测价值及其栓塞事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6年9月至2019年9月就诊于河北省人民医院的合并瓣膜病变的房颤患者362例为研究对象,其中I类瓣膜病变包括中重度二尖瓣狭窄、机械性人工瓣膜置换术后,II类瓣膜病变包括轻度二尖瓣狭窄、二尖瓣反流、主动脉瓣狭窄、主动脉瓣反流、三尖瓣反流等,根据纳入患者
目的:本研究旨在测定和比较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患者和非冠心病患者的血清尿酸(Serum uric acid,SUA)水平,探讨血清尿酸水平与反应冠心病患者冠脉病变程度的Gensini评分的相关性,并探讨尿酸对冠心病患者1年内发生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al events,MACCE
背景与目的:脉搏波传导速度(PWV)及踝肱指数(ABI)测量方法简单、快捷,虽有研究表明两者对心血管事件有一定的预测价值,但仍存在一些争议。本研究旨在探索PWV及ABI是否对心血管病患者预后有预测价值。方法:本研究连续纳入2016年9月至12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的患者353例。回顾性分析患者临床资料,并在出院6个月后对研究对象进行随访,终点事件包括全因死亡、再次住院(包括心力衰竭
目的:评估连续血小板聚集率(PAR)检测指导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APT)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纳入2019年10月至2020年6月就诊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血管内科的ACS患者104例,入院时随机分为PAR指导组和常规治疗组。两组患者均在入院时、出院前、出院后2周、1个月、3个月、6个月行PAR检测,PAR指导组依据与入院时基线PAR0相比,出院时及每次复查的PAR
目的:采用需治疗人数(Number Needed to Treat,NNT)评估常用降压药包括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s,ACEI)、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AngiotensinⅡRe Ae Ator Blo Akers,ARB)、钙通道阻滞剂(Cal Aium Channel Blo Akers,CCB)、β受体阻滞剂
目的:通过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对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及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 SE)评分的检测,探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发生认知功能障碍与焦虑抑郁状态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对照研究,于2019年8月-2020年2月纳入于我院就诊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72例,根据其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 MSE)结果将患者分为认知功能正常组(n=78,MM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中间区域心房利钠肽前体(Midregional pro-atr ial natriuretic peptide,MR-proANP)在不同射血分数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水平变化,为不同左室射血分数水平心力衰竭的诊断提供新的思路。方法:本研究纳入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分为射血分数降低性心力衰竭(HFr EF)组41例、射血分数中间值心力衰竭(HFmr EF)组27例、射血分数保留性心力衰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