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我国公司债券期限结构的因素分析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57415076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我国金融体系发展不平衡:经济活动过分依赖间接融资,直接融资比例过低;直接融资中,债券融资特别是公司债券融资规模过小。公司债券市场成了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的薄弱环节。为了完善金融体系,我国政府和相关监管部门明确提出了大力发展公司债券市场的战略部署。在未来,公司如何通过公司债券市场进行融资是公司资本结构选择,资产负债调整的重要内容。在公司债券融资中,公司债券期限选择是公司债券发行人融资决策的重要方面。本文采用资产期限匹配理论、代理成本理论、流动性风险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违约风险理论和税收收益理论对影响公司债券期限选择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理论分析,采用我国上市公司公司债券信息以及上市公司相关财务数据对以上理论分析提出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检验。首先,从理论上提出了影响我国上市公司公司债券期限选择的6个理论假设(1)公司债券期限与资产期限理论正相关;(2)公司债券期限与代理成本可能正相关也可能负相关;(3)公司债券期限与流动性风险可能正相关也可能负相关;(4)公司债券期限与信息不对称理论负相关;(5)公司债券期限与违约风险负相关;(6)公司债券期限与税收效应正相关。其次以我国上市公司新发行的公司债券的期限为被解释变量,以资产期限、公司规模、公司成长能力、流动性风险、信息不对称程度、违约风险程度、税收等影响因素的代理变量为解释变量,采用多元线性回归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1)公司资产期限与公司债券的期限显著正相关;(2)上市公司规模与公司债券的期限正相关,这验证了代理成本理论;公司成长能力与公司债券期限正相关但是结果却是不显著的;公司资产负债率、产权比率与公司债券期限正相关,公司债券期限与流动比率负相关,从这个角度充分验证了流动性风险理论。因此可以说代理成本理论和流动性风险理论在我国公司债券市场都只得到了部分的验证;(3)违约风险与公司债券期限正相关,即违约风险越大,上市公司更倾向于发行长期公司债。但是在实证研究的结果中Z值在单因素回归模型中与公司债券的期限负相关,而在多因素回归模型中却与公司债券的期限呈现正的相关关系。这可能是因为在多因素回归模型中,Z的影响受到了其他影响因素的稀释作用。因此只能说违约风险理论得到了部分的验证;(4)公司前五名持股比例与公司债券的期限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也就是说在信息不对称理论的假设在我国上市公司公司债券的期限的影响因素分析中得到了充分的验证;(5)税率与我国上市公司公司债券期限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说明我国上市公司在进行债务融资的时候很少考虑到债务所带来的税收效应。最后,本文提出了我国公司债券市场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对如何充分发挥好公司债券市场的作用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本文认为在我国公司债券市场,信息披露要更加透明,加强市场监管,还要进行制度性的改革,如简化公司债券发行程序等。
其他文献
阅读是学生获取信息、学习外语的重要途径。根据《英语新课程标准》,高中阶段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在初中英语教学的基础上发展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侧重培养学生的英语阅
幼儿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做好幼儿教育工作并不是一个容易的工作,需要广大幼儿教育工作者结合幼儿心理特征,巧妙利用教育技术,做好幼儿教育工作,给他们创设一个快乐
中国是木刻版画的发源地,木刻版画随着雕版印刷术的发明而产生,在这之前,中国已经出现了诸多具有版画意味的雕刻工艺和拓印技法,为版画艺术的演进垫定了基础。史前时期的岩画
环境保护既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又处于负重前行的关键期,新形势下群众对环保的期待不断提高,环境形势愈发严峻,环境监管压力加大,分析了新形势下开展环境管理第三
国际私法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法律部门,其学说的诞生甚至要早于国际私法立法实践几个世纪,并且至今依然发挥着极其重要的调解作用。故此,不仅各国立法机关和司法机关非常重视
玩具是我们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物品,对婴幼儿来说,玩具不但给他们带来欢乐,启发他们的智力,训练儿童的感官和四肢协调能力,而且改变他们的个性和与人沟通的能力,甚至影响他们未来
“意识或心灵的原因作用如何可能”这一心理因果性难题成为哲学研究的对象,是科学和常识碰撞和激荡的结果。科学告诉我们,任何物理结果的原因都是物理的;常识却告诉我们,我们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各种知识和产业链的进步,人们获取丰富信息越来越容易,手段也越来越多样化,随之产生的复制传播、非法占有、修改未授权产品等行为越来越严
锥形半导体激光器以其亮度高、光束质量好、制备工艺简单而被广泛应用于空间通讯、固体激光器泵浦、光纤放大器、医疗等领域,成为半导体激光器研究领域的热点。国内外对锥形
20世纪中叶以来,生态危机逐渐成为一个全球性问题。在不同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人类在反思自身行为的过程中,就如何解决生态问题形成了不同的观点和理论,构成了不同的生态观。